正文 第17章 人生資本之思維勇氣篇(7)(1 / 2)

對一個必須經常旅行的職業婦女而言,最糟的噩夢成真了,他媽媽快速向車子奔去,以致高跟鞋的鞋跟都折斷了,她打開車門,戴眼罩的小兒子俯身向前,對她展開雙臂,哭著說:“哦!媽媽,我很高興你回來了。”

他媽媽把他摟在懷裏啜泣,告訴他當救生員打電話來,而自己卻不在時那種內心的自責與難過。

丹尼爾卻安慰媽媽說:“媽媽,沒關係的,反正你又不知道怎麼衝浪。”

“你說什麼?”他媽媽問道,這下真的被他的邏輯搞混亂了!

“我很快就會好的,醫生說我8天後就可以再下水了!”

他瘋了嗎?他媽媽原本想跟他說35歲以前都不準再靠近水,但相反的,他媽媽沒有說,隻祈禱他能永遠忘記衝浪這回事。

接下來7天,他一直向媽媽要求讓他再回去衝浪,第八天他媽媽堅決地跟他說了第100次“不”,他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把媽媽打敗了。

“媽媽,你不是教我們不能放棄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嗎?”

接著他拿給媽媽一件東西以便收買她,那是一首蘭斯登·休斯(LangstonHughes)的詩,詩框在畫框裏。“因為這首詩讓我想起你,這首詩在提醒我不要放棄自己所熱愛的東西。”

她拯救了219人

隻要肯付諸行動,不怕碰釘子,而且有毅力堅持下去,天底下沒有做不到的事。

貝蒂·杜絲代女士一生行善,她的事跡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1975年4月,越戰打得正激烈時,她決心拯救400個當地的孤兒,以免他們流落街頭。先前她已收養了5個越南孤女,她的前夫,派屈克·杜絲代曾有過一次婚姻,他與死去的妻子早已育有5個子女。

湯姆·杜利1954年曾在越南擔任美軍的海軍醫官,他幫助過不少難民逃離戰火。貝蒂表示:“湯姆·杜利是我心目中的偉人,他改變了我的一生。”由於受到杜利著作的影響,貝蒂拿出她所有的積蓄,利用假期前往越南,到當地的醫院或孤兒院服務,多達14次。她曾在西貢一家由一名阮太太負責的“快樂地”孤兒院服務,與院裏的孩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後來,阮太太在貝蒂的協助下逃離了越南,前往美國佐治亞州,與她的10個孩子同住。

貝蒂個性積極,有了困難就會想辦法解決。當她知道原孤兒院那400名孤兒即將麵臨無家可歸的困境後,她立刻打電話給阮太太,表示她會趕去越南,收養全部孩子,把他們帶到美國來。這是項相當艱巨的任務,但貝蒂下定決心要救出這些孩子。她的這段事跡後來還被拍成電影《快樂地的孩子》,貝蒂一角由雪莉·瓊斯飾演。

她開始四處奔波,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籌集必要的經費,包括接受捐款。她堅定地表示:“我要讓這些孩子在美國溫暖的基督教家庭中成長,絕不讓他們受到戰爭的摧殘。”這個信念是她最大的動力。

某個星期天,她由佐治亞州的班寧堡出發,前往越南,經過兩天的行程,抵達了西貢。一踏上越南的土地後,她開始馬不停蹄地四處協調,希望能克服種種障礙,在周六早晨前將400名孤兒順利地送上飛機。但就在她抵達時,社會福利局的官員臨時通知她,他們隻能核準10歲以下的孩童離境,而且這些孩子還必須有出生證明。然而這些戰時孤兒能保住小命就算很幸運了,哪有可能拿到什麼出生證明呢?

貝蒂硬著頭皮,到當地醫院的小兒科部門,為夠資格的219名孩童爭取出生證明。她回憶道:“我根本不知道這些孩子的親生父母、出生日期和地點,我隻好全部自己編造。”這是這些孩子安全離開此地的唯一希望,若是錯過這次機會,他們就隻能永遠陷在此地了。

貝蒂接著得為孩子安排住處而傷腦筋。她打電話給班寧堡的軍方,請求支援,但遭到拒絕。她轉而向陸軍上將陳情,也碰了一鼻子灰。最後她隻好求助於陸軍最高長官,無論她如何強調這件事有多急迫與重要,長官仍是不肯給予正麵答複。然而貝蒂並不灰心,她為此事已付出如此多的心力,絕不能這樣半途放棄。她知道長官也是佐治亞州人,所以她打電話給長官的母親,懇請她助自己一臂之力。果然隔天晚上,長官親自來電向貝蒂表示,他已安排好班寧堡的學校,可暫時讓這些孩子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