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詩的力量(2 / 2)

最好的寫照就是華夏民族從黃河源頭的一個小部落發展成一個大族群,不斷開闊和征服的文明史中,適合生活的中原被華夏占領了,可以耕作的淮南被插上了王旗,就是在這種不斷征服的前提下,華夏民族擁有了足夠的生存空間。

可以說,除了有限的幾個朝代之外,幾乎每個華夏朝代都有開辟或者從其他族群那裏搶占土地。

而在當時,“君王”其實就是“國家”,既是說所有土地都是屬於國家的疆土,並不是說族群裏的人不允許擁有私人的土地。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被創造出來的時代,它是屬於春秋時期,那個時候君王之下還有臣(諸侯),臣就是領主,擁有土地治理權的權利,領主之下還有大夫、武士等階層,他們隻要有能力都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

天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變成了“所有土地隻屬於君王”的奴隸式社會,一個充滿了征服欲望的民族最終變得隻剩下守成和不思進取。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所有已知的國家,包括異族建立的政權,他們都是華夏需要去征服的對象,在軍隊的征戰下,所有國家都將被打得臣服,拜倒在華夏君王的腳下。

如果了解這句話的曆史含量,那麼將知道是什麼給予漢人力量,使得他們前後改變那麼大。

這就是詩的力量!

正所謂將是兵膽,冉閔的驍勇使悍民軍忘記疲憊隻顧向前,同樣有很高“武力值”的劉彥,他此刻卻“受困”了,根本無法暢快地廝殺,無時無刻不是費勁心力在協調本部的動向。

雖然沒有率領數萬人廝殺的經曆,可是劉彥有自己的優勢,他的優勢是知識,曉得一些為將者的基本常識。

為將者並不需要多麼強悍的武力,將領的主要作用就是協調軍隊,約束部眾不潰散的同時指明進攻和防禦的方向。其實僅是這些也就夠了,隻顧衝殺不會協調的那叫鬥將,鬥將所指的是猛士、勇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為將者,懂得協調才是真正的將領,更高明的是帥才。

悍民軍剛剛防禦姿態時是不動如山,轉為主動攻擊姿態的悍民軍再次發揮出使人戰栗的強悍攻擊力,成錐形的攻擊陣型不斷破開擋路的羯軍,他們衝殺而過留下的是遍地的屍體。

遭受猛烈攻擊的羯軍前陣竟是一擊即破,劉彥所部即將衝進羯軍本陣時,他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羯軍的混亂已經演變成在沙塵中自相殘殺的局勢,悍民軍兵力少隻能不斷衝陣而無法將羯軍的混亂擴大,這時隻要稍微“推”羯軍一把,混亂必將擴大。

麵對這樣的好機會,劉彥沒可能會錯過。他當即改變衝殺路線,讓那些司馬率部衝擊羯軍混亂的軍陣,製造更大的混亂。而他自己則是領著近一萬人追著悍民軍,徑直殺向羯軍最高號令台的所在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