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任重道遠(1 / 3)

知道會死,可是晚死總比早死好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劉彥無語的是這幫人明知道要被坑殺還乖乖地不做反抗。

其實,表現得強勢的劉彥不會明白弱小一方的感受,沒有人天生麻木和膽小,而是生活的環境讓他們不得不麻木,不得不小心翼翼。

胡人南下幾十年了,擁有強悍武力的胡人對待漢人苗裔是粗暴且殘忍的。不是沒有人振臂一呼帶領人反抗胡人的殘暴,隻不過那些起兵的義士大都兵敗身死,大多敢於反抗的漢人被殺,漢人們開始覺得:“不是胡人的對手,反抗也沒有用。那麼為什麼還要反抗呢?能活且活吧!”

長時間這麼殺著殺著漢人被殺沒了尊嚴,為了活下去隻有學會謹小慎微,害怕胡人一個不滿意就大肆殺戮。再過一段時間,有骨氣的漢人被殺絕,第二代的漢人們慢慢覺得被胡人殺才是正常的,胡人哪天不殺漢人了才是不正常。認知和價值觀出現了這種“偏差”,他們徹底成了被圈養的“羊羔”,麵對殺戮時大多數人還懂得什麼叫抵抗嗎?

作為“闖入者”的劉彥,他沒有經曆過這個時代漢人們的生活,按照胡人的觀念就是他還“野性未除”,還沒有被馴服,不會乖乖地引頸就戮。

工匠們得知自己被救後欣喜若狂,不過當得知劉彥等人不屬於燕王石斌一方的勢力(漢軍)時,他們又變得若喪考妣。

“本以為是冉將軍麾下,沒曾想……”

“是啊是啊,我們是匠人,隻會匠技。他們不會白養活咱們這麼一大群人吧?”

以上還隻是迷惑自己能為這個團隊做什麼,那麼下麵則是他們最擔憂的問題了。

“他們什麼人都有,有晉人(漢人),有鮮卑人,還有氐人,到底……”

“待人粗暴又缺乏食物,他們不會是把我們當成菜人圈養吧?”

實際上劉彥現在沒有選人的條件,隻要不是羯人又願意服從他都收攏,這還是聽了拓跋秀的建議。

拓跋秀一直將劉彥當成匈奴人,雖然還是不明白劉彥為什麼厚待晉人(漢人)可也沒什麼意見。

她的建議是,任何一個勢力在崛起的過程中必然有著很強的包容性,唯有這樣才能夠聚集起足夠的力量。如果將族群分得太過明細,那麼別談能不能建立勢力,一定會被其它種族合力殲滅。

這一段話徹底提醒了劉彥,漢人在中原地區屬於“少數民族”,光靠漢人不是沒有崛起的可能性,隻是難度大到無法想象。現在的天下是胡人的天下,如果與所有胡人為敵,那麼隻會被剿殺別提建立勢力,恐怕想活都成了奢望。

孔子說“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就是使用文化融合胡人,讓胡人從精神上被征服。再來“夷狄之有君不如華夏之無也”,隻要漢人最後占據強勢的地位,最終的領導權一定是掌握在漢人手裏。

華夏華夏……

華者,人取精粹廣納之意,物取絢美繁盛之相,無論文學,曆史,經濟,都要世界第一才是真真正正的華章。

夏者,國從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聖賢傳,而國家繼吾國吾民之利益而世代傳承,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衣必精美,物必豐盛,人必禮學,國必利益,君臣必稱吾國吾民,這才能是真正的華夏!

這就是漢人的優勢,胡人沒有自己的文化,隻要有條件,劉彥有絕對的信心主動的去融合胡人,而不是胡人用刀、用血、用強(河蟹)奸漢人婦女來進行所謂的民族大融合。

想通了的劉彥一掃心裏的憂鬱,拓跋秀在他的心目中地位理所當然的提升。

他曾經聽拓跋秀講過,拓跋鮮卑雖然戰敗了,但是拓跋鮮卑並沒有被滅絕(吞並),她的父親拓跋鬱律戰死之前派人將她和她的兄長拓跋什翼犍雙雙送走。她被族人護送往南,進入羯趙前遭遇慕容鮮卑的追兵,與護送的軍隊失散才會這麼狼狽。而她的兄長拓跋什翼犍則是往北,目前草原上一定還有拓跋鮮卑的部眾。

聽完拓跋秀的過往,劉彥心思活絡了,他覺得既然打算主動去融合,那麼就從拓跋鮮卑開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