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序章(下1)(2 / 3)

大漠深處,無法架設電話線,當時除了用收發報機與外界聯係之外,便是用無線電台聯絡。

“01,我是05!”

“05,我是01!”

“請回答!請回答!”

“請稍等!請稍等!”

“01明白!01明白!”

“請複誦!請複誦!”

“複誦完畢!複誦完畢”

“複誦無誤!複誦無誤!”

“再見!再見!”

“再見!再見!”

在火熱的帳篷裏,我不斷聽見這樣的呼叫聲。

在庫木庫都克,我隨公安人員一起,帶著警犬,參加了搜索彭加木行動。

在出發搜尋時,我們的打扮十分有趣:頭戴白卡其遮陽帽或草帽,胸前交叉背著兩個水壺,腰間吊著一袋幹糧。盡管暑熱逼人,卻依舊必須穿長袖上衣和長褲。因為這裏驕陽似火,不穿長袖上衣和長褲,皮膚很快就會被強烈的紫外線曬傷。

在廣袤無際的沙漠裏,連迎麵吹來的風都是熱烘烘的。天上沒有一絲雲霓。地上沒有一寸樹蔭。在沙地上,每踏上一腳,都要濺起一股煙塵。我的頭發裏、耳朵裏、衣袋裏,全是細沙。

我們的搜索地區,當時主要是在疏勒河故道。因為彭加木出走前留下字條,說是往東去找水井。疏勒河故道南北都是沙漠,彭加木不可能到沙漠中去找水井。疏勒河幹涸之後,故道之下仍有地下水。估計當時彭加木是沿著疏勒河故道找水井。我們尋找彭加木,理所當然沿著疏勒河故道尋找。

我進入疏勒河故道,看到白花花的鹽堿。我彎腰拿起一塊拳頭大的鹽堿,它就像從商店裏買回的細鹽一樣潔白無瑕。我用舌尖舐了一下,又鹹又苦。鹽堿,正是缺水的象征。如果不是火爐般的赤日把河水、湖水烤幹,哪來這大塊大塊的鹽堿?

也正因為疏勒河故道之下有水,所以故道上長著一叢叢紅柳。風沙吹打著紅柳,在紅柳四周形成一個個沙丘。

在搜索的時候,公安人員把一大把小紅旗交給我。沿途,我不斷插下小紅旗。這是因為在沙漠之中行進,如果不隨時隨地做好標誌,有時候就找不到歸路。後來,小紅旗用光了,就改為撒小餅幹,作為“路標”。因為我們帶著六條警犬,警犬聞著餅幹的氣味,也能找到回去的路。不過,由於那裏天氣太熱,警犬也無法正常工作。

走著走著,口幹難熬。我咕嘟咕嘟地喝起水來。沒一會兒,就把一個水壺裏的水全部“消滅”了。

一位老考察隊員見了,笑著拍拍自己的水壺。

我搖搖他的水壺,沉甸甸的,一點聲音也沒有。原來,他一口水也沒喝過!他告訴我,在沙漠中,水就是生命。非到極渴的時候,不可輕易喝水。即使渴,也隻能喝一兩口,絕不允許咕嘟咕嘟喝個精光。

他是彭加木的戰友。一個多月前,他們一起穿越了羅布泊,創造有史以來第一次縱跨羅布泊的奇跡。他一邊走,一邊告訴我:6月16日,當他們來到庫木庫都克的時候,差不多水盡油絕了。他們的水是裝在汽油桶裏的。汽車強烈地晃動著汽油桶,剩下來的一丁點兒水已成了醬油般的顏色了。他們不得不用電報向附近的駐軍求援。解放軍馬上伸出支援的手,答應派直升機送水來。然而,彭加木心中卻又感激,又不安。他擔心用飛機運水,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他從地圖上查出附近可能有水的地點。為了節約國家的開支,他,邁開雙腳,頂著烈日,到茫茫戈壁灘上找水去了。他,臨走留下的字條上寫著——“我往東去找水井”。從此,他消失在廣袤無垠的沙海之中……

聽了這位老考察隊員的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的腦海中,時時浮現一個這樣形象:他,年已花甲,白發爬上了雙鬢,風霜在臉上刻下了皺紋,頭戴遮陽白布帽,近視眼鏡片上貼著照相底片(是他自製的“遮陽鏡”),身穿藍色勞動布衣褲,腳穿一雙翻皮舊鞋。他,拖著疲倦不堪的身體,正在沙漠中一步一步向前邁去……

從此,我很珍愛水。一路上,隻有在口渴難熬時,才打開水壺,微微地呷上一小口,潤一潤幹裂的嘴唇,潤一潤“著火”的喉嚨。

在庫木庫都克,我一邊參加搜索彭加木,一邊進行著采訪。

搜索在每天清早進行,那時候氣溫略微低一些,警犬能夠恢複嗅覺。另外,清早通常不刮風,也有利於搜尋。

7月11日下午,我在庫木庫都克大本營的帳篷裏,冒著熱浪,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閻鴻建。彭加木失蹤前,他就在彭加木率領的科學考察隊。他談了關於彭加木失蹤前的詳細情況,而且在我的采訪筆記本上畫了彭加木的科學考察隊行進路線圖。他還拿出他的工作筆記,讓我摘抄有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