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心細也是一種成事策略(1 / 1)

心細不僅僅是一種做人做事的風格,更是一種不可少的成事策略。

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說:“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實現願望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定要從細微的部分開始。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前就處理妥當;

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失。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又說:“用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

從古到今的成功者,以及偉大的謀略家們,在運用謀略時沒有人忽略心細這一策略在成就事業當中的巨大作用。

鬼穀子說:“既想捭的周全,又想闔的細密,然而周密的實處又在於慎微。”又說:“見微則知類”。

天玄子說:“聖人知機,愚人不見機;聖人用機,愚人不用機。就像對待事物的利害得失,就像彰昭明顯,天下人都看得見,才能抓住機會去做,這樣就能製服機會從而成功於事,這就不賤於聖賢哲士了!聖人哲士的做法,在於能見微知著,在於能謀求於無形之中,在於能成就於無跡之處。所以說,善於用機的人,常先知如神。”這就是“用機原理”的意義,它在事業上的重要性,早已被實踐所證明。

曆史上沒能成為領袖的人物,就是忽視了這重要的一點。薑太公曾經對周文王說:“涓涓的流水不堵塞,將來有成為江河的可能。星星的火點不撲滅,就會燃燒成熊熊大火。大樹兩邊的障葉不除去,怎麼好用斧子去砍伐呢?”管仲說:“防備在禍患沒有發生之前。”這都是古代聖賢對成事、立業、治國及治天下所作的慎戒機微的原則指示。

周文王經常小心翼翼,成王每天夜晚“敬止”,孔子常常戒慎、恐懼。諸葛亮一生的事業,都在於謹慎行事。

諸葛亮在蜀吳關係上的細心,表現出了常人難以具備的極大忍耐心,因為蜀國的三大開國領袖,都可以說是死在蜀吳爭奪戰之中。而且主要是吳國貪圖地盤,首先破壞蜀吳聯盟。但蜀吳兩國都是弱國,長達四年的拚殺已經使雙方損失慘重,蜀國損失更大。

如果不能忍耐,繼續像張飛、劉備那樣意氣用事,蜀國更容易被魏國所吞並。而實現蜀吳和平之後,占地麵積不到魏國十分之一、軍事實力也相差甚遠的蜀國竟然從公元225年到234年“六出祁山”,進行北伐,而且取得了很多戰術性的勝利,攻占了安定、天水、南安、武都、陰平等郡,最後將戰場推到了魏國境內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並在此與魏軍相持百餘日,後因諸葛亮病死才撤軍。這種北伐,名為統一,實際上是以攻為守,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與其坐而待斃,不如起而攻之。隻要保住了蜀國的安寧,就可以稱之為勝利。

事不分大小,物不分巨細,都在於謹慎細心之機,我們在處理問題時千萬不要把細心這一要素等閑視之,而應把它納入到策略運用的範疇之內。這樣,細心會幫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