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在規劃思想、布局結構和建築藝術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曆代都城規劃的傳統,在世界城市建設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北京城平麵輪廓呈凸字形,包括內城和外城。內城東西長6635米,南北長5350米;外城東西長7950米,南北長3100米。北京城的規劃貫穿禮製思想,宮城(紫禁城)居全城中心位置,宮城外圈套築皇城,皇城外套築內城,構成重城圈。宮城南門前方兩側布置太廟和社稷壇,再往南為五府六部等官署;宮城北門外設內市,以及為宮廷服務的手工作坊。這種布置方式承襲了“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傳統王城形製。運用中軸線手法,是北京城布局的一大特點。北京城中軸線南端自永定門起,北端至鼓樓、鍾樓止,全長8公裏,是布局結構的骨幹。皇帝所居的宮殿及其他重要建築都沿著這條軸線布置,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內城和外城各有城門9座和7座,除位於中軸線的正陽門和永定門以外,兩兩相對,整齊嚴謹,端莊宏偉。

北京全城的中心是故宮,它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宮殿群,是建築史上的創舉。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於北京城的中心,在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它長960米,寬750米,麵積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近10萬平方米。皇宮四麵各有一門,宮外有護城河環繞。內有前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召見大臣和舉行大典的地方。內廷有後三宮、禦花園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居往的地方。故宮建築莊嚴宏偉,結構嚴整,金碧輝煌,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建築風格。現為故宮博物院。

天壇是北京城中的一個著名建築,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和祈禱豐收的地方。它是保存下來的封建王朝祭掃建築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組建築,也是現存藝術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優秀古建築群之一。天壇有內外兩重圍牆,內外牆的南麵兩角都是方角,北麵兩角都是圓角,以附會天圓地方之說。壇內主要建築有兩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穀的祈年殿,布置在南北軸線的兩端,中央連以359米的磚砌高甬道,通稱丹陛橋。祈年殿的設計以圓形平麵象征天,以4龍並柱象征四季,以12根金柱和簷柱分別象征12月和12時辰。此殿結構雄偉,構架精巧,室內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形台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都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以表現與天相接的思想。圜丘和皇穹字都有環形圍牆,聲波經圍牆反射可造成特殊的音響效果。為了象征天,天壇主要建築都是圓形。圓形建築簡單、明確的形體,加上統一的色調,造成莊嚴肅穆的效果。

北京城著名的園林建築是圓明園,位於城西北郊,是一座聞名世界的名園,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圓明、萬春、長春三園組成。圓明園麵積347公頃,全部由人工建造。造園匠師運用中國古典園林掇山和理水的各種手法,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山水地貌為造景的骨架。圓明園之景都以水為主題,因水而成趣。利用泉眼、泉流開鑿的水體占全園麵積的一半以上,並串聯成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係,構成全園的脈絡和紐帶。疊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崗阜,以及遍布園內的島、嶼、洲、堤,約占全園麵積的三分之一。它們與水係相結合,構成山重水複、層疊多變的100餘處園林空間。配置在山水地貌和樹木花卉之中的類型多樣的大量建築物,創造出一係列豐富多彩、格調各異的大小景區,共有150多處。園內建築大量是供遊客宴飲的園林建築,一部分是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宮殿、住宅、廟宇、戲院、藏書樓、陳列館、店肆、山村、水居、船塢等。建築物一般外觀都很樸素雅致,少施彩繪,與園林的自然風貌十分協調,但室內的裝修、陳設卻極其富麗。圓明園在繼承北方園林傳統的基礎上,廣泛汲取江南園林的精華,還容納了西方建築的風格,成為一座具有極高藝術水平的大型人工山水畫,被讚為“萬國之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在圓明園搶劫後,放火燒毀,現存遺址。

現代的北京城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保留原有古代建築的基礎上,又有許多著名建築聞名於世,迎接著全世界的賓客朋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