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2)(2 / 3)

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並設計了各種方法來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日本孩子兩歲就開始意誌鍛煉,自幼兒園到小學,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冬天,男孩也隻穿單褲,女孩穿短裙,磨練與嚴寒作鬥爭的意誌和毅力;在韓國,家長給孩子穿上羽絨服,讓他們在冰窟窿裏呆上一陣後再出來,讓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而在我國,挫折教育做得卻很不夠,因此,作為家長要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餓他一兩頓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去幫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幹幹淨淨。

7.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對物對事對人的態度、情感和行為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過程中,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父母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要讓孩子看到自己麵對困難和挫折時沒有逃避和退縮,勇於麵對,用信心和勇氣感染他們,讓孩子注意到自己是以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對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有很好的示範作用。

如何麵對孩子的過失

父母箴言

一些家長聽到孩子有了過失行為時,總想遮遮掩掩,為孩子分辯、開脫。其實,這樣不但不利於教育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對於孩子的過失,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負責。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錯誤或失敗是在所難免的。要想孩子少犯錯誤,免蹈覆轍,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

著名的教育學家多湖輝曾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曆。

他念中學時,校風非常嚴格,課堂上答不出問題,就要留校補課。老師用心良苦,而他卻並不感激,而且對老師抱憎恨態度。他一向成績不好,經常留校,於是隻想如何在學校搗蛋。在高年級時,他和一群劣等生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搗毀了存放軍訓教材和槍械的教室。事後,他們才發現事情太嚴重,麵臨退學的危險。回到家裏,他準備接受母親的責打,但母親卻隻說:“現在你要後悔也來不及了,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這次滋事的後果,我想你心裏有數,所以我也不再說什麼了。你可能會被勒令退學,你就想想將來該怎麼辦吧!”

這些話比任何叱責更令他深感內疚和對不起父母,於是發誓此後絕不再給母親帶來任何麻煩。

有些父母不僅自己不能直麵孩子的過失,而且強詞奪理,千方百計為孩子的過失行為辯解,以推卸責任。這種護短行為是孩子成長的大忌。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對孩子的行為負責,同時也應該鼓勵孩子麵對過失,勇於承擔責任。

下麵這個故事對我們很有啟迪意義。

1920年,美國一個年僅8歲的男孩在踢足球時打碎了鄰居的玻璃。鄰居要求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不是個小數目。闖了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錯誤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可是他沒錢。父親說:“錢我可以給你,但一年後必須還我。”後來這個小男孩通過做家務和積攢零花錢終於在半年後還給父親12.5美元。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裏根。

裏根父親教育小裏根的故事說明,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使之付出一定的代價,就是對孩子的負責,對社會的負責。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家人為他們構築的愛巢中,很少有生活的憂愁和煩惱,更少有艱苦的磨煉,他們很難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心境和苦樂,一旦發生過失行為,後果往往由家長承擔,而孩子卻成了若無其事的旁觀者。這樣的結果,很容易使孩子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以及對社會形成不負責任的態度。有些孩子隨意破壞公共設施,竊取他人財物,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甚至威脅要離家出走,其根源就在於缺少社會責任心和家庭責任心。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才有可能使他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