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1)(3 / 3)

當孩子做了符合既定目標的事,教育的天賜良機即已到來,此時,父母一定要把握機會,及時由衷地讚揚孩子,同時表現出你的喜悅心情,讓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為表現使父母感到高興。這是簡單而又能產生顯著效果的一招,隻要你堅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獲。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父母箴言

能吃苦,不僅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個人的發展基礎。在滿足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時,我們如果能積極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磨難,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大有好處。能夠吃苦,孩子才敢於接受挑戰,善於麵對困難。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

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們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養尊處優,他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歲的女孩,初中畢業後,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以免長大後成為不能獨立生活的無能之輩。

美國的一些中小學校甚至幼兒園,流行吃“憶苦飯”。如馬裏蘭洲的溫頓小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參加為期3天的“要飯課”活動,在這三天的時間內,每到就餐時間,就讓孩子們扮演成乞丐、流浪漢,去向由教師扮演的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要飯,而他們所能要到的隻是一些粗糙的麵包和水煮的土豆。在紐約、洛杉機、費城的孩子流行“過爺爺時代儉樸生日”的活動,孩子們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邀請老人們談他們當時怎樣過過簡樸的生日,最後“如法炮製”過一頓簡單廉價的生日餐。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們就讓幼兒赤身裸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天寒地凍,北風怒吼,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父母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還提倡“窮留學之風”,讓富裕的大城市學生,到偏遠的山區、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現在家庭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特別是獨生子女)吃苦卻少了。在他們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活自理能力差、挑吃、挑穿、擺闊,自私等不良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家長以為“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對孩子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家務勞動從不讓孩子沾手,又怎能不出“小皇帝”、“小公主”?至於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麵,家長往往看重分數,僅僅用考試成績評價孩子。隻要孩子成績好,那就一好百好,將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光宗耀祖。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麻煩,而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從許多方麵來看,現在的孩子跟我們小時候比起來,生活要好得多,但這樣也使得他們缺乏吃苦的環境。對他們來說,不是吃苦的時間太多,而是太少了。在艱苦生活中能自然而然形成的毅力、自理能力、責任感和技能,現在的孩子卻並不容易養成。

人生道路上不可能萬事如意、處處順利。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敢斷言永遠不會遭遇挫折?從社會心理學意義上講,挫折是指由於妨礙達到預期目標的現實的或想象的阻力,因此而產生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常表現為不快、不安、失望或憤怒等。這些心理反應的強度則依賴於受阻行為的重要性,以及與達到目標的主觀距離。在遭受挫折情況下的行為反應會因人而異,有的表現為侵權行為、逃避行為、否認行為、衝動行為、自傷自殺行為和簡單化行為等;有的為擺脫挫折困境而進入反思,並做出積極的心理調適。

挫折既可能磨礪意誌,也可能不同程度地給心理造成損傷,或者是自信心喪失、行為能力降低,或者是患上心理障礙。

為了使孩子將來不被挫折所嚇倒,能經得起挫折的考驗,戰勝挫折奮勇向前,所以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成為經風雨、見世麵、搏擊長空的雄鷹。但是現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在他們尚在繈褓中就為其設計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麵的保護,一旦遭遇困難和障礙,父母往往就替代他們來做出排解應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素質差,經受不起挫折的考驗。所以我們必須強調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1.培養孩子對待挫折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