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3)(3 / 3)

怎樣給孩子講故事

父母箴言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最能影響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數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講或讀故事對孩子的成長能起到正麵作用,尤其在教育孩子如何現實地思考方麵,作用甚大。孩子們能從故事中學會如何現實地解決自己麵臨的問題。

聽著爸媽講的故事入睡,這是孩子的一大幸事。然而,日趨繁重的社會壓力,已讓忙碌的年輕父母慢慢淡忘了這份責任,孩子伴著故事入睡的願望漸漸成為了一種奢侈。其實,家長即使再忙,也應抽個半個小時,給孩子講個故事,因為這在孩子的成長中很重要。

故事作為一種最受幼兒喜歡的文字形式,其優美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動的故事情節,深深的吸引著幼兒。通過聽故事,促進了孩子們的智力發展,最重要的是,促進了孩子們的人格發展。當孩子聽到自己感興趣的故事時,會全神貫注,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會隨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同情弱者,憎恨惡者。受到感染的孩子們會漸漸懂得區分真善美和假醜惡,從而培養愛憎分明的情感,樹立見義勇為、懲奸除惡等價值觀念的萌芽。

孩子經常纏著大人講故事,故事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孩子們的心。生動有趣、積極健康的故事,不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呢?

1.內容要適合孩子的智力水平

講的故事內容要適合孩子的智力水平。這表現在時間上不能太長,一般控製在20分鍾內為好。如果家長給一兩個孩子講就可以因人製宜。小孩思想能集中,多講一會兒也無妨,分心了就趕快刹住。在內容上,給2—3歲的幼兒講些動物、植物和仙女等故事,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動,情節不要太曲折。4—5歲有了想象力了就可以講些神話、童話、民間故事。形象可以豐滿一些,詞彙量要逐步增加。為了豐富孩子的想象力,要多用誇張的手法,甚至荒唐一些也未嚐不可。再大了就應講些曆史人物的故事和成語、諺語故事,這些故事宣傳愛國主義,富有哲理,是啟蒙兒童思維和言語的好材料。家長對膽小的孩子多講些勇敢者勝利的故事;對自私的孩子講些自私者孤獨的故事。從這一點講,家長講故事比教養員和老師更為重要,因為老師講故事其對象是一群,他一般隻能照顧到一個班的共性,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進行針對性強得多的教育。

2.運用懸念

懸念就是掛念,它是孩子聽故事時持有的一種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關切的心態反映。有人說故事是人類靈感的橋梁,懸念就是靈感集成的火花。懸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關鍵處置疑,讓孩子按故事的脈絡去思考,索探餘韻。故事懸念,通常有開篇懸念,情節懸念和結果懸念等,應視具體的故事內容和聽故事對象擇用或兼用。懸念的設置和運用,需要家長講故事前認真鑽研故事,精心設計講法,懸念分布既可從故事內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為情感懸念、問題懸念、事件懸念等;也可從故事的結構上設置,如層次懸念、連鎖懸念等。當然,講故事設置的懸念,是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錯,增強故事藝術的感染力。不過,懸念設置頻率、深度要因孩子而異,不能因設懸而讓孩子聽故事的興趣受損。一般情況下,講故事過程中設置的懸念,隨著故事的推進,都要揭破,不能懸而無破。

3.加強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