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2)(1 / 3)

有一個叫毛毛的男孩,在幼兒園被稱為“小霸王”。“哇——”有一個小朋友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用手使勁指著毛毛。唉,不用說,一定又是毛毛幹的“好事”!毛毛的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都為毛毛操碎了心。原來,毛毛是一個愛打人的孩子。他一會兒打哭了真真,一會又推倒了鵬鵬……真是闖禍不斷!毛毛的爸爸媽媽經常要麵對上門來告狀的父母:“你們家毛毛是怎麼搞的?平白無故地就把我們家的孩子打哭了!”

毛毛並不比別的小朋友高大、強壯,但是他就是愛打人。當與別的孩子發生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他不是爭辯,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說;別的小朋友不願跟他交換玩具,他不是繼續央求或者找老師反映,而是伸手便打;他甚至會無緣無故地打人,老師說:就算是為了表示對某人的好感,他也會采用這種手段。

毛毛的“戰術”很多,他有時用手打,有時用腳踢,有時用牙咬,還用指甲抓、腦袋撞……全班所有的小朋友身上,都有他留下的“記號”,差不多每天都會有一個小朋友帶著新的傷痕回家去。

幼兒園裏所有的孩子都怕他,因為大家時刻都在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遭毛毛打。

毛毛的行為確實給別的孩子帶來了很大傷害,這種無緣無故打人的壞習慣,說明孩子有“暴力”傾向,這種現象的發生反映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失誤。

現在的“小皇帝”由於家長的溺愛,有“小霸王”作風的並不是個別現象,這是應該引起全社會足夠重視一個問題。有的“小霸王”到哪兒都欺負別人。對此,父母可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與他玩:同時警告“小霸王”:不許欺負人。

有些父母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有的父母隻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稼”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暴力傾向。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父母的縱容下,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傾向。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係列實驗證明,攻擊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裏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孩子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偶然幾次的攻擊行為後,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行為的欲望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讚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

對於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有關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2.引導孩子進行移情換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麼,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裏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裏,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嗬斥、打罵的攻擊原型。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4.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憤怒。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愛憐之心。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5.及時製止

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製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後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父母要及時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6.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麵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7.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與鄰裏相處不要動輒訴諸武力,營造團結和睦氣氛。要教會孩子從小寬厚待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克己、寬人,真誠、友愛。要讓孩子懂得,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有寬以待人之量,才能成為一個懂道理、識大體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