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4)(1 / 3)

打罵孩子多是父母在感情失控時采取的非常教育手段,這種手段刺激程度大,有震懾作用,在短期內具有一定的警誡功能。在中國教育史上家庭教育,私塾教育都曾普遍地使用過這種手段,封建統治者甚至把它延用到公堂上作為懲教手段而被法律化。正因為它有著曆史性、普及性和法律認可性等特點,所以人們往往看不到它的有害性和教育效果的表麵性、短期性,有人錯誤地認為“不打不記”、“不打不成才”等等,事實上,成才也好,建功立業也好,起作用的從根本上講都是打罵之外的有益的教育而不是打罵。他們看到的隻是一種假象。打罵之所以是一種不當的教育方式,主要因為以下幾點。

1.其刺激的作用大於教育的作用

孩子做出的心理反應多為畏懼、怨恨、抵觸、對抗或委屈、後悔等,而不是對錯誤的性質、原因、危害的認真剖析,更不能促使孩子進行觸及實質的深沉的反思和自我裁判。恰恰相反,這種刺激所激起的複雜的心理反應常常會栓塞家庭教育的渠道,減損教育的效果。

2.在生理上給孩子造成創傷

有些父母一生氣,劈頭蓋臉地就照孩子打去,打時隻顧解氣,沒輕沒重。用手還嫌不足,甚至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工具。這些父母常常是心理自製力較差者,故而往往逮哪打哪。孩子認錯或有其他人或事分散了他的注意力還好,打幾下完事,但如果孩子“犯強”,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劇就是這麼造成的。

3.會給孩子造成恐懼感

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麵帶恐懼表情。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比較“強”,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挨打時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挨打,其實,挨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強的形式表達出來。

5.孩子容易自暴自棄

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挨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幹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6.孩子會有被遺棄感

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有個孩子見了奶奶後,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麼了,幹嗎不讓奶奶幹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奶奶說:“胡說!怎麼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

由此看來,孩子是打罵不得的,打罵孩子收不到好效果。但有時候必須對孩子強硬一些,有一些方法可以取代打罵,取代打罵的方法如下: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應堅決反對;

如果孩子在不適當的時候過馬路,要抓緊他;

孩子要賴在公園裏不想離開,就抓住他的胳膊把他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