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王遲暮(2 / 3)

臣奉命戎邊,鎮守祭天台,雖時有各諸侯軍隊前來騷擾,但總能不辱使命,盡數擊退,保護國之金鼎於萬全,祈大周家國於萬福。

今密探急報,五侯初聯手,集結徐、魯、曹、衛、鄭、陳、舒之流候,欲彙盟成軍,奪我邊防線,攻我祭天台,欲破上古金鼎,要敗周之國運,而後紛然自立。

眾諸侯此舉,必導致禮樂崩壞,國邦離析,宗室難持,祭天台乃國運昌隆風水之地,若大軍壓境,必台毀人亡,臣今為國命所憂,難覓良策,故請陛下,派兵增援。

臣張展字。

願陛下萬福金安!

易成念完,將竹簡卷起,呈予平王。

平王接過竹簡,忽然一揚手將其扔於地下,然後大聲道:“派兵派兵!今各路諸侯長期拖欠稅賦,懶於進貢,更疏於晉見,儼然不將孤王當周主,孤王現在也是日子難過得肯,庭下侍官,你傳孤王口諭給張將,就說二個字,‘死守!’”

那侍官接諭退下。

“果然,好日子就是不長久。”平王歎道,“也罷,趁現在還行,先逍遙去。”

故有詩曰:

《哀東周》

平王落幕,遷都洛邑,諸侯不勤,賦稅難進。

新宮碧殿,徒商黎民,宮牆之外,常現幕鴉。

歌舞再起,杯盞又動,難得今宵,且盡萎靡。

宮殿之內,鴦語笙歌,哪管明日,宗室敗落。

帝王之氣,逐漸衰微,護國古鼎,何在何在。

東周邊防,祭天台城

冬雪方歇,北風狂怒。

城池中央,祭天台屹立,台基左右長寬各千尺,以崗石為底,赤泥為粘,墩石列鋪,階梯橫砌,邊緣立柱,柱頭精雕狐首,通頂路兩側,矗立二墩高傲莊嚴石獅巨像,獅爪抓地,獅口對外,怒吼示威,通頂階梯已有白雪堆積,銀光閃耀,不絕於眼,蔓延而上,直通台頂,怒插天際,神武高台,威嚴巍峨。

祭天台頂部,左右長寬百尺,台中位置,供奉上古金鼎,鼎有四腿,如大象腳,鼎下方石,撐鼎於空,鼎身刻有龍頭蛇身像,乃曰龍蛇,上古巨獸,飛遊四海,威怯八方,呼雲喚雨,曾為神農座駕,殷選丹藥,故金星灼其像於鼎,預示功成,惟妙惟肖。呼之欲出,鼎中刻有四字,“上古金鼎”,黃光微爍,與銀雪相輝相映,倍添神聖。

鼎前立有朱雀像,火翅神展,赤噮朝天,金眼炯炯,右爪抓地,左抓前張,作一飛衝天之架勢。

鼎後立有玄武像,綠背頂天,四爪摘地,灰頭下探,黑眼前視,短尾上翹,作一潛罷底之形狀。

鼎左立有青龍像,長尾驚拍,青須狂擺,龍嘴大開,鯨吞天際,腰身前攻,作一戰不休之造型。

鼎右方有白虎像,前爪後弓,後腿闊張,虎臀怒翹,白尾前鉤,利牙暴張,作一霸萬裏之英姿。

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四神獸護金鼎而立,氣勢恢宏,震天懾地,已過百世。

前後二百年,風霜變幻,流年飛逝,滄海桑田,物是人非,而這一個祭天台,這一具上古金鼎,這四座神獸像,在多年風雨暴雪的洗禮之下,依然屹立如初,相守而往,不變色,不變樣,可觀可賞,鎮守周國之命脈,確保萬世之安寧。

故有詩曰:

《祭天台賦》

大祭天台,幸落邊城,方圓千尺,直通天際。

鼎立央位,鎮金星器,呼應天地,為國祈保。

前設朱雀,後擺玄武,左踞青龍,右翹白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