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生1879年出生於貴州安順,是著名的老教育家,民主人士,辛亥革命的積極參加者。1894年,維新派人士、欽命提督貴州全省學政的翰林院編修嚴範蓀在貴陽辦起的一所經世學堂,在全省選錄四十名高材生,讀中文、演算術、學格致、習洋文。黃齊生的親兄黃幹夫以算學和物理成績突出而人選。三年後,嚴範蓀任滿離開貴陽,康梁變法失敗,經世學堂被解散。1902年,嚴範蓀的得意門生黃幹夫邀集一批誌同道合的好友,在貴陽城中忠烈宮辦了一所算術館,後來改為達德書社,進而又改為達德學堂、達德學校,是我國開辦較早的新學之一。達德學校還較早地主辦了女學和中學,是我國較早派人出國考察和派遣留學生的學校。達德學校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因而它造就了王若飛、黃齊生這樣的人物,被稱為“貴州革命家的搖籃”。1917年,黃齊生東渡日本求學,1921年再攜王若飛等學生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返回祖國之後,先後在遵義、上海、南京、山東、河北、雲南、重慶等地從事教育工作。1937年赴延安,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熱情接待。1944年底再次到延安,在王若飛夫婦的引導下,他參觀了延安各界的抗日活動,讀了一些馬克思、毛澤東的著作,對共產黨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對自己外甥從事的革命工作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詞人在詞中寫的“半世生涯,轉類蓬飄”正是對自己半世漂泊生活的真實寫照。

早期,由於黃齊生接受的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熏陶,滿腦子充斥的都是封建思想。但是自從和家兄一起主辦達德學校以來,黃齊生逐漸接受了新學,尤其是接觸了日本、英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之後,使他深刻地認識到儒家思想的沒落,感覺到依靠儒家思想不能夠拯救危難之中的中國。使黃齊生認識到“念聖似尼山,源稱混混;隱如桀溺,亂避滔滔。”這是他接受歐洲新思想之後內心世界發生的深刻轉變。

嚴範蓀先生是天津人,他創辦的經世學堂是貴州新教育的開始,黃齊生因家兄黃幹夫的關係也尊嚴範蓀為師,所以詞中有“教稟津門”一句。青年時期的黃齊生,在否定了儒家思想,接受了新學之後,正好趕上“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像雨後春筍一樣在神州大地席卷而來。這個時候,黃齊生馬上接受了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主張。並且特別景仰康有為。後來康有為和黃齊生有緣聚首,康有為聽了黃齊生對於時政的見解之後,康有為曾經興奮地說:“見到你真使我高興,二十年前遇到梁啟超、譚嗣同的時候就和今天一樣,真是相見恨晚,相見恨晚!”因為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所以黃齊生說:“師承‘南海’,許以‘梁’‘譚’比下高。”辛亥革命之後,腐朽的清王朝被徹底推翻了,但是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流離失所,社會仍然處於一派混亂之中。這個時候,黃齊生更加彷徨、迷惘了,他覺得在中國境內似乎找不到救國救民的方針大計,於是他開始遠赴英國、法國,尋求救國真理。有一次他攜子外遊再次拜見了康有為,黃齊生提出了有關救國救民的一個根本問題向康有為請教。康有為瞑目靜聽,思考了好長一會才從口中蹦出了三個字:“善哉問。”但是並沒有回答黃齊生提出的問題。黃齊生很失望,辭別了康有為之後,和朋友們曾經說:“南海亦徒有虛名耳!”至此,黃齊生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思想徹底決裂,認識到康、梁的資產階級改良思想不能挽救中國。

詞人在詞中說“羞怯甚,笑無言嫫母[14],怎解妖嬈。”包含了兩曾意思:一是黃齊生自謙,因為康有為說見黃齊生如見梁啟超、譚嗣同,而黃齊生自謙,認為自己不能與“梁”“譚”同日而語。第二層意思是說“梁”與“譚”,雖說自己不能與“梁”“譚”比,但是“梁”與“譚”的改良思想如果與共產黨的革命哲學相比較的話就相去更遠了。

這就猶如“無鹽”、“嫫母”與妖嬈的西施媲美一樣。

舅父從火坑裏拯救了外甥,長大成人的外甥又影響了舅舅,使舅父也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六、共赴國難重慶這裏為了一首《沁園春》正熱熱鬧鬧地打著“嘴仗”,戰場上也沒有閑著。上黨戰役於1945年10月8日結束,僅僅過了十多天,平漢戰役的大幕又在硝煙中扯開了。10月20日劉鄧躍馬揚鞭,率指揮部離開太行山麓的赤岸村,直指與邯鄲咫尺之遙的峰峰礦區,開始實施對平漢戰役的指揮,這標誌著平漢戰役即將正式開始。

劉鄧大軍誘敵深入至漳河以北,邯鄲以南的袋形戰場,10月24一日,劉鄧大軍突然出擊,25日將敵人包圍,隨後利用夜間作戰,逐步采用分割敵軍、滲入襲擊和頻繁幹擾的方法削弱和疲憊敵人,等待後續起部隊的到來發動總攻。

從“雙十協定”公布的那天開始,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高樹勳、馬法五就率領第四十軍、第三十軍、新編第八軍共七個師采取並進重疊配置,分成左、右兩路,自河南新鄉沿平漢路北進。他們企圖占領邯鄲,與沿石太線西進、先期到達石家莊的第三軍、第十六軍回合後繼續北進,再與空運到北平的第九十二軍、第九十四軍會師,最後達到完全控製平漢路,分割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的目的。

這是十分厲害、非常老道的一著惡棋。蔣介石的這個陰著一旦得逞,將對華北的兩大解放區構成極大的威脅,兩個解放區將被蔣介石分割成兩個孤立的部分,然後各個擊破,這樣,“雙十協定”很有可能會變成一紙空文。

毛澤東羽扇綸巾,運籌帷幄;蔣介石則磨刀霍霍,調兵遣將。誰能問鼎中原,鹿死何人之手?

但是,蔣介石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的每一著棋都在毛澤東的預料之中;他也沒有想到,他的部隊這麼不扛打,僅用了十幾天的工夫,劉鄧大軍所到之處,大纛飄飄,橫掃千軍如卷席,把蔣介石打得稀裏嘩啦:

蔣介石損失了一個戰區長官部、三個軍、七個師外帶一個縱隊,總計三萬餘人,戰區副司令長官一個起義、一個被活捉。

蔣介石崇尚武力,但是在共產黨麵前,蔣介石的武力卻從來也不奏效,這讓蔣介石覺得非常無奈,也覺得非常窩囊,非常沒有麵子。他隻好再一次軟下來,使用他的緩兵之計。

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政府代表與中共代表商定的停止軍事衝突的協議公布,確定1月13日午夜生效。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同時下達停戰令。蔣介石又一次乖乖地回到了談判桌前,同一天,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出席會議。會上,蔣介石宣布四項諾言:保證人民自由,各政黨一律平等,實行地方自治和普選,釋放政治犯。[15]政治協商會議於31日勝利閉幕。

連天的戰火暫時熄滅,神州大地出現了少有的平靜。

1946年2月10日,重慶各界人士為了為了慶祝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釋放多年鬱積在心中的苦悶,享受和平給人們帶來的自由和快樂,上午九點半在校場口廣場舉行了慶祝集會。但是,蔣介石的手下似乎看到人民高興自己就不舒服,所以國民黨的頑固派蓄意破壞群眾的集會,指使大批特務擾亂會場,甚至打傷了大會總指揮李公樸和主席團成員郭沫若、馬寅初、施複亮,大會中的記者、工作人員、群眾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製造了轟動全國的“校場口血案”。

消息傳到延安之後,延安各界人士非常憤慨,2月19日,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柯仲平、艾思奇等二十多人聯名致電,慰問“校場口血案”中被打傷的諸位先生。1946年3月22日,黃齊生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代表延安各界,毅然奔赴重慶,慰問在“校場口事件”中被毆打的同誌。

當時,國共兩黨的關係處於非常微妙的時期,共產黨方麵不便派出中共方麵的領導人來重慶慰問,而黃齊生雖然是無黨派人士,但是他的內心是傾向共產黨的,而且他的外甥是中共駐重慶方麵的重要代表,所以方便和各界人士取得聯係。

他和重慶的各界人士廣泛接觸,帶來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帶來了延安人民的問候,鼓舞了人們的鬥誌和士氣,使中國共產黨的鬥爭策略在重慶後方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和宣傳,而讓國民黨得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口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46年4月6日,在即將返回延安的時候,黃齊生到郭沫若在重慶天官府4號的家中辭行。黃齊生和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先生再一次進行了親切的會麵。

後來,郭沫若在自己所寫的《民主運動中的二三事》裏還專門談到過這件事:“(黃齊生)特別代表著延安各界來慰勞二月十日校場口事件的各位受傷者。事畢返延,於其離渝之前二日的四月六日,還到我天官府四號的寓所來辭行,那時他為我寫出了他那首詞,是為和亞子而作”[16]那時侯,黃齊生和郭沫若已經是老朋友了。

1944年9月12日,柳亞子從桂林逃難到重慶,11月11日,郭沫若曾經在重慶天官府7號文化工作委員會的辦公地組織晚會,歡迎柳亞子的到來,可以說,那天的聚會是重慶文化界的一個盛會,當天周恩來恰好從延安飛到重慶,王若飛也在場,黃齊生也適逢其盛。周恩來向大家是也開始高升起來,由過去的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設計委員,而榮升為國民黨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審查專員,又兼任《時事與政治》雜誌社社長。

唐圭璋的打算是這樣的:謝絕易君左的命令,但是又要不讓易君左看出其中的隱情。所以唐圭璋在寫信的時候措辭是比較講究的。他在信中委婉地寫道:

君左仁兄:

前在校時曾奉六月十六日手書,囑為《中國之詞》一文,本擬勉應遵命,奈係務(師範學院國文係歸並中文係)及新生考試事先後縈心,遂致不獲稍握管,有負雅望,慨歉奚如。

今小休此間,如可寬假時日,當及此補過也。

匆複,並頌著安弟唐圭璋頓首八月四日土橋清華中學周光年先生轉,月底則返中大。[23]盡管唐圭璋措辭委婉,但是,易君左還是從中嗅出了其中的味道,他敏銳地感覺到了唐圭璋的立場。結果,唐圭璋雖然十二分地小心,他還是得罪了當局,很快他中央大學的職務被無情地、無來由地解聘了,丟掉了自己的飯碗。在此之後的四五年中,唐圭璋一直處於失業狀態,生活拮據。

唐圭璋崇尚氣節,剛正不阿,不肯為五鬥米折腰。這樣的的故事不唯拒寫“佞詞”一事,還有很多。

唐圭璋與趙尊嶽、夏敬觀、龍榆生等詞學家在抗戰以前交遊甚密,互相研討詞學,但這些人一旦在“汪偽政府”中任職,唐圭璋就毅然劃清界線。他曾經對人這樣說:“某某已投敵,吾輩當群起而攻之。”王步高先生在《唐門立雪二三事》一文中還講述了唐圭璋的幾件逸事,現錄其一節:

唐圭璋十分重視“名節”,尤重民族氣節。1987年,有人為南京大學出版社主編《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為此曾多次向唐圭璋先生請教,唐圭璋說:“你讀過夏老(承燾)主編的《金元明清詞選》嗎?那本書最好的就是沒有收錢謙益等降清的變節分子,你編《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也決不可收錢謙益。”由此可見,唐土璋在學術研究時也是愛憎分明、崇尚氣節的。

這樣的人麵對易君左那樣的嘴臉,其結果自然是令人可想而知的了。

唐圭璋不僅倔強、寧折不彎,而且謙遜、不自高。拒絕為易君左寫稿的事情直到五十五年之後才被他的學術助手披露於世。

那是在2001年11月14日至16日“唐圭璋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上,當時紀念會由中國韻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複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古代文學研究室、《文學遺產》雜誌等學術團體和單位共同發起,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協助主辦,在南京師範大學隆重召開。來自海內外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在研討會中,詞學家曹濟平教授作為唐圭璋先生生前的助手,披露了唐圭璋先生1945年被中央大學解聘的這段鮮為人知的內幕,這件事才被大家所了解。

唐圭璋寫給易君左的那封信,在張曾泰先生的《名家書簡》(萬象圖書館民國38年2月版)裏就有收藏,曆史就是曆史,每個人的德行、惡行都自會有有心人去記錄的。

這些都是後話了,且按下不表。

【注釋】[1]友人:指蘇聯方麵。

[2][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版46-47頁、54頁。

[3]篳篥:音bili。

[4][9][11][16][20][22]黃中模著:《毛澤東詠雪詞——(沁園春)詞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210頁、216頁、156-157頁、164頁、163頁、166頁。

[5][8]袁永鬆主編:《偉人毛澤東》上卷,紅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123頁。

[6][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版37頁、38頁。

[10]黃振富作《毛澤東圈點張聖奘詩集》,原載1993年6月25日《政協時報》。

[12]指錢拯(1884-1968),原籍浙江杭縣(今餘杭),當時是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1月244頁。

[14]無鹽:齊國的鍾離春,相貌醜陋但是關心政治,曾自謁宣王,麵責其荒淫無恥,宣王感動立為皇後。因為生於無鹽邑,固後人稱其為無鹽;嫫母:皇帝的妻子,外貌醜陋。

[17]指在沈鈞儒家中一起商討民主運動大事時興奮的情形。。

[18]出自《詩經?衡門》,宋子指宋國的美女,但是宋子一類美女並不是真正的美,她們隻是學“褒姒、東施、妲已”的妖嬈婦人而已。

在此指自我標榜“民主”的國民黨頑固派。

[19]周太王古時被稱為“古公’童父”,周太王在岐山之下居住,得民心,為周朝得天下奠定了基礎。此處作者用這個典故比喻共產黨領導的人民事業,必定像“古公宣父”一樣取得勝利。

[21]杜忠明編著:《毛澤東對聯賞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12月版224頁。

[23]鍾振編:《詞學的輝煌——文學文獻學家唐圭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