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榮是醴陵東鄉人,小時候非常頑皮,時常在外邊闖禍。他父親嘔氣極了,便把他關鎖在一間屋子裏;那屋子隻有一個土窗,窗外有一株極大的白果樹;樹上分杈的地方,有一個茶杯大小的洞,有一對啄木鳥在裏麵做巢。李炳榮本聽得人說啄木鳥會畫符,若是學會了那符,聽憑是甚麼封鎖堅固的門,符到處,那門自然而然的開了。
這年正是白果成熟的時候,他家用的一個看牛的小孩常常到後院裏拾那落下來的白果。李炳榮便問那小孩道:“你要學法麼?”那小孩便問:“怎麼個學法呢?”李炳榮道:“容易!”使指著杈上的洞,教那小孩:“削一個木塞子去塞上,明天若是木塞子自己掉下來了,你就可以學法了。”那小孩很高興的跑去削個木塞拿了來,爬上樹去把那洞塞了,自去看牛。李炳榮就一心三思守著窗口,專等那啄木鳥回來。
約莫等了兩三個時辰,啄木鳥回來了,進不得巢,便翩然飛下地來,□□(此處原稿缺兩字——校注)地跳了幾步,便用那長喙在黃泥地上畫了幾畫。隻聽得颼的一聲,那木塞如同弩箭一般直射到三丈外的草地裏去了。啄木鳥散開翅膀在地上掃了兩掃,掃亂了畫的痕跡,便翩然飛進洞去。李炳榮留心它的跳法和畫法,卻記不全,第二天又教那小孩去塞;如此候了五六天,被李炳榮學會了,便自走出那間關鎖的屋子來。
他父親有些詫異,去看那屋子時,門大敞著;裏外都沒有撬壞的痕跡,鎖開了,掉在地上;便打了李炳榮一頓,問他如何出來的。李炳榮耐著打不肯說真話,隻說是門忽然開了,以為是父親特地放他的,所以才走出來。他父親拷問不出所以然,隻得罷了;卻是李炳榮的小孩頑皮辦法,從此一點也不來了;專一的愛學法,隻苦於沒有師父。
過了幾年,李炳榮十四歲了,偶然走到長嶺上口渴起來;尋不見水,在一個枯澗邊尋見一株酸棗樹,結了些半生半熟的棗子在上頭,便爬上去吃。忽然一陣狂風過去,一隻牛大的白頭虎從澗那邊山凹裏跳過澗來;隨著那山凹邊跳出一個人,騰空一般的落下來,恰恰落在那老虎前麵。那老虎登時俯伏在地,那人用手去撫摩虎頭;那老虎嬌的像貓一樣,翻轉身來,用兩隻前爪去捧那人的手。
李炳榮又驚又羨,仔細看那人時,原來是一個老尼姑;兩道白眉毛,從眼角上垂下來,足有三四寸長,一臉慈善之氣。李炳榮那時一心隻想拜老尼姑做師父,便不顧甚麼,直溜下樹來,跑上前跪下就叫師父。那老尼姑看了一看,便歎口氣道:“你這孩子卻也有點根器,可惜心太野了,修不得道。我不是你的師父,我指引你去拜一個師父罷!五年之後,你到貴州去一趟,自然有人收你做徒弟。”李炳榮那裏肯罷手,隻顧磕頭哀求。
那老尼姑想了一想,道:“也罷,我傳你些治病的符水。可是要守我的三個戒條:第一,不許取錢,送不送錢和送多少,聽憑人家。第二,不許偷懶,無論早晚和大熱大冷的天,不問你有甚麼事占住了手,隻要有人請你去看病,都要去治。第三,不許誇嘴!你要知道,治病治好了,是人家命不該絕;若是治的不好,隻能說自己的功夫不精,我們的存心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