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後期的基層政權組織。魏道武帝拓跋矽建立北魏政權時,各地宗族塢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護”地方,實行宗主督護之製。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時,為加強中央政府對人民的實際控製,采納給事中李衝建議,於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長製,以取代宗主督護製。三長製規定: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裏,設一裏長;五裏為黨,設一黨長。三長製與均田製相輔而行,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

實行三長製,三長直屬州郡,原蔭附於豪強的蔭戶也將成為國家的編戶,因而必將與豪強地主爭奪戶口和勞動力。李衝提出實行三長製的建議後,在朝廷中引起激烈爭論。堅持宗主利益的中書令鄭羲和秘書令高礻右是反對派代表。他們對主持辯論的馮太後說,三長製看來很好,實際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鄭羲、高礻右意見的大有人在。李衝和太尉元丕據理力爭,指出實行此製對公私都有利。最後,馮太後從加強中央集權出發,認為實行三長製既可使征收租調有根據和準則,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隱匿戶口,三長製終於在馮太後的支持下實施。

三長製的建立,打破了豪強蔭庇戶口的合法性。在實行的過程中,三長還是從大族豪強中產生,他們不僅本人可以享受免於征戍的特權,而且親屬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樣待遇。但較之宗主督護製,它畢竟是一種曆史的進步。實行後,國家直接控製的自耕農民大量增加,國家賦稅收入相應增加,農民賦稅負擔也有所減輕。北魏後期社會經濟明顯的恢複和發展,當與此有密切關係。北魏的三長製後來成為北齊、隋、唐時期鄉裏組織的基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