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的人工冶煉的最早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的大約有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刃、梯形锛刃、削、刮刀、劍(包括銅柄鐵劍、玉柄鐵匕首)、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其中的鋼劍,可能是從固態還原的鐵再滲碳鍛造而成。長沙窯嶺出土的鐵鼎和六合程橋出土的鐵塊,乃白口鐵冶鑄而成。

世界各國的冶鐵技術發展過程,一般經曆從固態還原的塊煉法到生鐵冶煉兩個階段,即先有鍛造的不含碳的鐵,然後才發明鑄鐵,兩者之間相距的時間很長。中國出現塊煉鐵的時間比西方晚,使用生鐵的時間卻遙遙領先。從塊煉鐵到生鐵的出現,時間可能是相銜接的,而且鑄鐵和用生鐵製鋼一直是主要的冶煉方法。這是中國古代冶鐵業的一大特點。

戰國鐵器

戰國早期的鐵器,品類與春秋晚期差不多,但開始在鐵器上采用錯金嵌玉工藝,而且在冶煉技術上發明了韌性鑄鐵。韌性鑄鐵工藝是用退火方法,使白口鐵中與鐵化合的碳(Fe3C)成為石墨而析出,以降低白口鐵脆性的柔化處理工藝。這一發明,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應用於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戰國中期以後,發現的鐵器已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並見於北方的胡貉和南方的百越。出土總數已近千件,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而以農業、手工業工具為大宗。農具有鑊、鋤、、鏟、鐮等品種。由於各地土質不同,同一類型的農具又有不同的形式,如鑊有長方板楔形和長條橢圓孔形;鋤有六角形、梯形、凹形鐵口鋤和多齒鋤;鐮有矩鐮、爪鐮;等等。手工具有斧、锛、錐、鑿、錘;兵器有劍、戟、矛、匕首、胄;雜用器有削、刮刀、環、鉤、帶鉤等。

戰國後期,鐵器的使用推廣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在農業生產中,鐵農具已經基本上代替了木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青銅器,初步取得支配地位,為擴大耕種麵積,改良土壤,深耕細作,提高作物產量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手工業中,工具也以鐵製為主。成書於戰國晚期的《管子·輕重》說:“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椎一,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一一鑿一缽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然後成為女。”可見鐵器已成為社會生產各部門所必需的工具。

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的掌握,為大量生產優質武器創造技術條件。地下發現的戰國鐵兵器,以楚、燕兩國為最多,主要是劍、戟、矛。經金相考察,劍戟中的多數是將塊煉鐵增碳後多次加熱鍛打成形,並經淬火而成的,具有堅硬銳利的刃部和韌性的實體。

各地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鐵器,各單類器物的基本形製和外形特征大體一致;其冶煉製作方法幾乎完全相同;各種器形演變的因襲發展關係也比較清楚。這些都反映了當時列國文化的共同性。再從當時邊境地區出土的鐵器來看,時代一般較晚,造型與內地沒有大的區別。由此可以證明,中國的古代鐵器冶鑄技術是獨自發生、發展的,並從中原向其四周推廣。大約在戰國晚期,中國鐵器由燕國傳入朝鮮,繼又傳入日本,從而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早期鐵器文化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