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組建人類藥品史上最大規模的臨床實驗。”
“神奇藥丸的傳奇之路。”
“諾獎學者做性藥。”
相較於國內輿論的矜持,外國媒體就沒有那麼講究了。
對他們來,消費名人和故事,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性。
稍微帶一點顏色的故事和名人,那就更加完美了。
就是相對嚴肅的NN之類的媒體,也由美國臉的白人主持人,正襟危坐的報道:“據,來自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銳教授,正在研究一種新的藥品,似乎能夠解決所有男人的**問題……”
比起矜持的中國人,美國人民的興奮度明顯更高。
80年代和90年代,簡直就是美國的黃金時代。
經濟持續增長,敵人衰弱無力,就業率高企,工資漲的飛起,物價低到開pary,全世界的美女紛至遝來……
除了綠鈔,能夠刺激男人神經的,就隻有女人……和漂亮的男人了。
阻止他們興奮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艾滋病被橡膠罩暫時阻止,賺錢的辛苦被經濟增長暫時阻止,尋根配對的困難被pary暫時組織——唯有海綿體的軟弱,是真正的軟弱。
西地那非,是一記強心針!
而且是諾獎獲得者打出的強心針。
科學,就是如此的令人信服。
90年代,在原子彈爆炸,登月成功,花等多種疾病被治愈的世界裏,大部分人對於科學其實都是信服的。
為什麼老太太們都喜歡相信綠豆治百病,粗糧能長壽?
那主要是老太太們想省錢,真到生了綠豆治不好的病的時候,最願意去醫院的還是老太太。
美國人堪稱是最不學無術的國民了,但在電視裏,如果有什麼新東西出來的時候,他們最常用的手段,還是請專家出來站台。
隻有科學專家站台過的偽科學,才能賣出科學的價格。
唯一能比楊銳這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更令公眾信服的,也就是白種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了。
於是,幾家電視台都不約而同的邀請了幾名諾獎獲得者上鏡。
對科學家來,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社會價值的跨越式體現。
同樣的一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以前,即使圈子裏聲名卓著,也很難傳播到普通公眾的耳中,其知名度或許還比不上十八線明星。但是,一旦獲得諾貝爾獎,他的名字的傳播度就高了。
最重要的是,諾獎本身帶有的名望是有加成的。任何一名學者,出去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即使沒人知道,但隻要旁人幫他加一句諾貝爾獎獲得者,那就是全場的掌聲。
歐美的娛樂產業發達,諾獎獲得者的出鏡率就更高了,麵對媒體,更是一個比一個會話。
“楊銳教授的水平非常高,以他的能力,專心鑽研藥物的話,我認為也是人類的福音。”
“在我所知道的科學家裏,如果,誰的攻關能力最強的話,楊銳教授一定是排名前三的。”
“沒有人能跟得上楊銳的思路,他做科研經常都是很突然的,從我的角度來看,他應該是有一個思路,於是就去做,然後就做成的那種人吧。”
被采訪的學者,無一例外的為楊銳好話。
這就是學術界的現狀,錦上添花者眾。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去懟諾貝爾獎獲得者的。
尤其是年輕的,正在上升期的諾獎獲得者,更是所有人都捧的對象。
像是發現了DNA雙螺旋的沃森,他就是年紀輕輕獲得諾貝爾獎,然後一飛衝的。即使晚年被指責種族歧視,沃森依舊沒有徹底倒掉。相比其他行業的達人們,公眾對科學家的寬容度,以及科學家之間的寬容度顯然要高的多。
尤其是知名科學家。
就楊銳現在的地位,他就是站出來反對進化論,大家都會首先思考一下——後世證明,進化論也確實是被挑戰了。
至於做一款藥物,雖然功能奇怪了一點。
但是,當記者問到“你們是否願意試試這款藥的時候”,大部分學者還是給出了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