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計算戰功的方法也一直在中國流傳下來,直到冷兵器時代結束後才基本消失。著名的獵首事例有:三國蜀將關羽被孫權俘虜並處決後,首級即送予曹操。
在古代日本的戰爭中,往往都是由武士進行一對一的單挑。在作戰前,雙方互相通報姓名,然後進行決鬥。當殺死對方後,武士將其首級砍下來,送往軍中驗看。然後按其斬殺的敵人地位的高低來論戰功行賞。這被日本人稱為“首實檢”。
在《雍州府誌*十*陵墓》中,有關於日本首實檢的記載:“凡本朝軍士,得敵首謂取首。或謂高名,依忠功高得武名之謂也。敵之所隨身物或胄或刀等物,添首取之來,謂分取高名。倭俗,一種謂一分。依之一種分來,故稱分取。敵首攜歸入主君之一覽,是謂實檢,蓋檢軍實之義乎。記首多少之書,謂首帖。”
獵首行為是在社會群體和個人的等級製度的形成、強化和維持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一種儀式。獵首行為源於宗教觀念中“靈魂棲於頭顱中”的看法,而獵首則是為了帶回並最終征服敵人的靈魂。在很多著作中,獵首行為出現的直接原因包括羞辱對手、統計戰功、完成某些儀式、維持星象平衡、展現陽剛、勇猛、嗜血和威信等等。
近代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初始紀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主要是美軍)士兵在太平洋戰場上曾大量收集日軍陣亡士兵的頭蓋骨作為戰利品或饋贈親友的紀念品(但在歐洲戰場上的盟軍卻無此行為)。美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曾於初始紀元1942年9月嚴令禁止上述行為,但未取得顯著效果。初始紀元1944年5月22日的《生活》雜誌曾刊登一幅年輕女子以她男友(海軍士兵)寄給她的日軍頭蓋骨為背景的照片,當時曾在美國引起公憤。
無論在電氣時代和原子時代的人們如何評價這種行為。都必須承認,在處於遠古時代的科技文明階段,頭顱是最簡單有效的論功行賞的計數單位。“獵頭習俗”是能夠起到很好的鼓勵士氣,威懾敵人,展現出將士們勇猛,突出軍隊在社會階層中的威信的很好手段。
我的士兵們,取得敵方一個頭顱,可以獲得50銅錢的獎賞,在一場戰鬥中一次拿著十顆敵人的頭顱來到這裏的人,就會被給予免除一次罪行的獎勵。當然,如果砍去頭顱的敵方人員的地位越高,獲得的獎勵也越多。
我期待著我的士兵們能夠在戰場上收獲更多的敵人的頭顱。
花費了我一大筆錢,我最後才勉勉強強的組建了一個營的弓箭手。
這就是我的第一支軍事力量。
人有的時候順的時候,走在馬路上瞎逛都能撿到一大筆錢。
我一次和周慶武手下的士兵進行馬匹貿易交割手續的時候,那名擒生軍士兵,遞給我一封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