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威,李家山穀。
李家山穀,其實是一座島嶼,是海參威半島探入北海的一個大腦袋,和海參威半島兩者之間隻隔著一道三四裏寬,平均水深不到十米的淺海。
這個島嶼東西有兩條跨海大橋和半島連接,整個島嶼麵積接近三百平方公裏,島上叢林密布山嶺起伏,而且還有著大片平坦的肥沃土地。
島嶼上麵居住著近三萬的人口,裏麵十分之四都姓李,而剩下的六分外姓也和李氏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
李氏家族本來是江南大族,清初順治四年,因函可和尚的一部記錄清軍攻陷明朝留京的禁書《變記》,整個李氏家族被牽連進去,三百餘人被發配寧古塔。
後來等到順治十一年,寧古塔李氏家族舉族北逃至興凱湖畔,以皮貨野參捕魚為生。
又經過了兩百年的繁衍生息,在1964年中俄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沙俄竊取了烏蘇裏江以東的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後;李氏家族南下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現在的海參威立族,又經過了數代的努力,終於成為北海灣大族。
百年前熊九爺倡議共創參王殿,拉攏了庫頁島的橘氏,海參威的李氏家族,高麗的清津家族。
五十五年前,熊九爺欲南歸,橘氏搖擺,清津家族堅決抵製。
最後被熊家,李家,還有當時華夏六大家的米家,聯合絞殺,直接把清津家族驅逐出圖們江入海口流域,並且吸納米家加入參王殿。
絞殺掉清津家族在圖們江入海口流域的勢力之後,李家趁勢在南線擴張,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把控領土最多,族內人數最眾,經濟實力最強的格局。
到了今日,李氏家族已經開枝散葉的遍布在整個烏蘇裏近海流域,勢力一時無兩,而作為祠堂核心的李家山穀,更是被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島基要塞。
尤其是十六年前的那場血戰,李氏家族用無數兒女的鮮血,表明了他們對華夏母國的忠誠。
戰爭結束之後,華夏國也投桃報李給了李家染指軍隊的權力,組成了由一個以李氏家族子弟為依托的三千人的島嶼守衛團,守衛李家山穀。
口徑305mm,射程35千米,裝甲30,水泥基座3.5米,可承受一噸航彈轟炸的要塞炮,在整個環島就布置了十六座;向北可以覆蓋到北麵的海參威市中心,朝東可以完全覆蓋整個amuzal海灣,並且達到對麵的大陸。
還有21座口徑385mm,射程46千米,雷達瞄準光電觀測連同指揮儀聯動布網的現代海岸炮群。
四台岸基反艦導彈車,四台多聯裝甲火箭炮,一架中遠程地空導彈發射器,四架中近程地空導彈發射器,五架近程地空導彈發射器。
再加上一個由六架阿帕奇組成的直升機戰鬥中隊,一個五百人的叢林野戰營,整個李家山穀海島守衛團的力量,不容小覷。
此時,李家山穀議事大廳裏麵靜悄悄的,在島基守衛團團長,陸軍上校李沉凱介紹完了當前的戰情,和華夏軍方對李氏家族的建議之後,所有的長老,高層們都在默默計算思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