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求解自然
出身名門的達爾文,是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他學會了走路,說話,采摘野草和花朵,捕捉小飛蟲。有時,他還用棍棒當“刀槍”,在花園裏和沿河小路上到處“衝鋒”,向樹上的小鳥“開槍”。
一天,風和日麗,蔚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大地散發著誘人的清香。
母親帶著兒子達爾文和女兒凱瑟琳在花園裏玩耍。兩個孩子采了一些花朵,又打算去捕捉蝴蝶。母親拿起花鏟,想給丈夫栽的幾棵樹苗培土。她鏟起一撮烏黑的泥土,用鼻子聞了聞,然後把它培在小栗樹的樹根旁邊。
“媽媽,我也要聞聞。”達爾文歡天喜地蹦跳過來,學著媽媽的樣子,聞著烏黑的泥土,又提出了問題:“媽媽,你為什麼要給樹苗培土?”
“我要讓樹苗像你一樣壯實地成長。”母親說:“別小看這些帶著大自然氣味的泥土,它可是萬物生長的基礎呢。是它長出了青草,青草育肥了牛羊,我們才有了肉、奶、奶油和幹酪。有了泥土,花朵才能開放,蜜蜂才能成群飛來。有了泥土滋養燕麥和小麥,我們才有了糧食和麵包。”
“媽媽,那泥土裏為什麼長不出小貓和小狗來呢?”
母親耐心地回答說:“你怎麼提這樣的‘傻’問題呢?小貓和小狗是貓媽媽和狗媽媽生的,是不能從泥土裏長出來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啊。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是誰?她又是誰生的呢?”
“聽說最早的媽媽是夏娃。不過,我隻知道聖母瑪利亞。”
母親信教,常帶著孩子去教堂做禮拜。
她用手指著遠方的教堂對兒子說:“就是教堂裏那個聖母瑪利亞。可能夏娃和聖母瑪利亞都是上帝造的。”
“那上帝又是誰造的呢?”
“親愛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對於我,對於你爸爸,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還是一個謎。我希望你長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做一個有出息、有學問的人。”
達爾文在母親的鼓勵下,開始了探索生命起源的行動。
1831年,達爾文隨“比格爾”號啟程,作了一次長達5年的環球航行。
他首先到達的是南美海岸,然後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最終到達印度洋和太平洋。
在此次漫長的旅途中,達爾文目睹了許多景觀,訪問了若幹原始部落,發現了大量動植物化石,考察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和它們的生長情況。他對種種發現作了詳細的記錄。
1836年,達爾文回到家鄉後,出版了一係列著作,其中就有《物種起源》一書。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859年11月24日。該書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為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達爾文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
幾年後,這本書在全球引起了轟動。有史以來的任何一本書的發行量,都不可能超過《物種起源》的發行量。
它被社會各界人士閱讀著,討論著。
夢想小啟迪
達爾文的成功,源於他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索精神。一位世界偉大人物的誕生和成長除了周圍生活環境對他的熏陶影響外,最重要的,是他自己應該有一種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