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3 / 3)

戚家軍剛練成,倭寇大舉侵犯浙江台州的消息就傳來了。戚繼光率軍進剿。敵人一闖進戚繼光擺的“鴛鴦陣”,刀、槍、藤牌就像一陣暴風驟雨,密密層層向他們壓了過去。

倭寇一部分被當場殺死,一部分被趕到靈江裏淹死了。戚家軍大獲全勝,從倭寇手裏,救回了被擄去的百姓五千多人。

時隔幾日,戚繼光又在處州上峰嶺布下天羅地網,以少勝多,殲敵兩千多,充分顯示了他出奇製勝的指揮藝術。

接著戚家軍又在台州地區與倭寇進行了十餘次戰鬥,連戰皆勝,把倭寇全部趕出了浙江。戚家軍打出了軍威,名震天下,老幼皆知。大軍凱旋時,台州百姓官吏出城20裏相迎。

倭寇懾於戚繼光的威名,又把騷擾的矛頭指向了福建沿海。戚繼光又奉命出師福建。

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戚繼光巧施妙計,戚家軍奮勇殺敵,在寧德、牛田、林墩接連打了三個勝仗,殺敵數千,搗毀敵人的大小巢穴數十座。但戚家軍傷亡也不小。

當地百姓出城遠迎,慰勞品塞滿街道。戚繼光婉言拒絕了對他個人的祝賀,他想到犧牲的士兵,難過地說:“士卒傷亡,我何忍受賀。”

他帶著深切的感情下營帳看望傷兵,親自撫恤陣亡將士的家屬,穿上素服,聲淚俱下地哭祭陣亡士兵。

戚繼光愛兵如子的將風,深深感動了全軍將士,殺敵逐倭的士氣越來越高昂。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經過戚繼光等將領十餘年來統率沿海軍民,浴血疆場,英勇戰鬥,東南沿海的倭寇被徹底肅清了,人民又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夢想小啟迪

戚繼光平定倭寇,保衛海疆,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愛國思想和豐功偉績,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於謙清白留人間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名為《詠石灰》的詩歌,托物言誌,表達了作者要做一個純潔清白高尚之人的遠大誌向。他就是明朝偉大的愛國民族英雄於謙。

於謙,浙江錢塘(現在杭州)人,生於公元1398年。他從小刻苦讀書,誌向遠大,很崇拜文天祥,曾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自己臥室裏,並題詩:“孤忠大節,萬古修傳,我瞻遺像,清風凜然。”表明他要以文天祥為榜樣,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祖國和人民。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於謙任京城兵部左侍郎。

公元1449年,北方的蒙古族一支瓦剌部族,在首領也先的統率下,分兵四路,大舉入侵明朝,明英宗偏聽奸臣宦官王振之言,率50萬大軍到大同迎敵,結果在太監王振胡亂指揮下,全軍覆沒,王振被明軍一將領殺死,明英宗成為也先的俘虜。

國不可一日無君。於謙支持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出麵代理國政,這就是明景帝。景帝即位後,任於謙為兵部尚書,指揮保衛北京的戰鬥。

於謙指揮老弱殘兵20萬人,在9座城門外嚴陣以待,並下軍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謙無私無畏的愛國熱情和膽略激勵了廣大將士,士氣大振。

也先取勝後,以為明軍不堪一擊,狂妄地圍住了北京,直撲德勝門。於謙誘敵深入,將也先軍隊引進伏擊圈,把瓦剌軍打得落花流水。

首戰勝利大大鼓舞了明朝軍民鬥誌。接著於謙指揮明軍夜晚出兵劫敵營,各路將士全線反攻。在明軍淩厲攻勢下,也先丟兵棄帳,向北逃竄。

於謙一直把也先趕到紫荊關外。北京保衛戰勝利了,瓦剌軍元氣大傷,不得不主動送回英宗向明朝求和。

景帝因於謙保衛京師有功,獎勵了他。但英宗回京後,景帝又擔心寶座不穩。於謙軍權在握,從穩定大局出發,支持景帝繼續執政。景帝才放下心來。

於謙一麵創立團營,操練兵馬,修築城防,提高明朝軍事實力;一方麵整頓內務,反對貪官汙吏,自己保持清正廉潔,他深得民心,卻招來石亨等一些心懷反意的大臣、大將們的反對和忌妒。

1457年,景帝得了重病,元宵燈節的晚上,石亨等臣、將偷偷帶兵擁簇著朱祁鎮闖入皇宮,擊鍾召集文武百官上殿,宣布朱祁鎮複位。朱祁鎮重新掌權後,立即殺戮異己勢力,馬上把於謙抓了起來,並嚴加拷打。於謙問心無愧,決不服罪。

這位威震敵膽英勇報國的硬漢子,被陷害第六天,就慘遭殺害。但人民都知道於謙是清白的。直到明憲宗時,才恢複了於謙生前官爵。

清白忠貞英勇殺敵的於謙與名將嶽飛有相似之處,沒有死在金戈鐵馬的疆場上,卻喪命於本國昏君與奸臣莫須有的罪名下。這告訴後人,封建忠君式的愛國思想,未必能達到保護窮苦百姓根本利益的目的。

國家是人民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隻有把愛祖國與愛人民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愛國才有正確的內涵,清白才有真正的價值。

夢想小啟迪

於謙殺敵衛國,功昭日月,曆史永遠銘記他的功績,他的《詠石灰》一詩,更是表明了自己的遠大誌向,尤其令人敬佩。

鄭成功鼓勵農耕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派何廷斌前往高山族聚居的山村了解情況,並向當地民眾說明義軍來此是為了趕走荷蘭侵略者,收複國土,拯救人民的。

原來,荷蘭侵略者利用傳教士散布謠言,說“國姓爺”打來,為的是搶奪財物,殺世代居住在本地的人,就是殺土番,燒番舍。

聽到這些傳言,高山族同胞人心惶惶,他們把糧食藏起來,把壯丁送往深山石洞裏躲避,都不敢待在村社裏。

何廷斌回來把詳情報告以後,鄭成功算了一算,他們登陸已經十二天,應該到高山族同胞那裏走走看看了。

他攜帶煙、布等物質,由何廷斌帶路,前往新港、目加留灣、蕭壟和麻豆四大村社走去。

一路上,何廷斌向鄭成功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物產資源。

高山族的酋長聽說鄭成功要來視察,立即召集全村同胞,載歌載舞地歡迎他。

酋長還向他獻上了四項禮品:黃金、白銀、稻草和泥土。

鄭成功收下泥土,高興地說:

“我們都愛土地,這是祖先開拓的土地,聞到泥土的香味,我們的心就貼在一起了。”

酋長問:

“四項禮品,黃金為先,怎麼不收金,隻收土?”

鄭成功滿臉笑容地回答說:

“土地裏麵出黃金嗬!”

酋長說:

“那麼就請再選一項禮品,湊成雙吧!”

鄭成功又收下稻草說:

“我們一起在土地上耕種收獲,年年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酋長明白了鄭成功的心意,再也不勸他收金銀了。

鄭成功後來常常帶著下屬楊英他們在高山族聚居的山林察訪,當他看見當地刀耕火種的情景,決心幫他們改進農業技術。

楊英提出了倡議,給高山族村社每處送去一付鐵犁鐵耙,一頭耕牛。

同時選派一些熟悉農耕的士兵,趕牛犁田耙地,好讓高山族兄弟看得懂,學得來。

水虞厝是最早學會使用耕牛犁田、深耕細作的地方。

此後這裏年年農業豐收,糧食成倍地增加,日子好比芝麻開花節節高。

水虞厝和虞溪兩岸,住了一些來自晉江、泉州的老百姓。

他們在這裏開拓荒地,種糧自給。

鄭成功特地送來了八頭水牛,鼓勵發展農耕。

這八頭水牛越繁殖越多,替附近的高山族兄弟耕田犁地,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久,當地人募錢蓋了座大廟,要給鄭成功塑像。

可是鄭成功再三囑咐,開發祖輩的土地,是中華民族的大事,決不能把功勞歸給他一個人。

為了尊重鄭成功的叮囑,水虞厝的大廟就塑了一頭大水牛,讓人們祭祀。

但每當人們朝拜大水牛的時候,都會記起鄭成功贈牛送犁耙的功績,都會講述鄭成功造福於台灣人民的故事。

夢想小啟迪

鄭成功不僅成功地收複了寶島台灣,還改進當地的農耕技術,造福於台灣人民。他的所作所為是愛國主義的體現,也是自身高尚品質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