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長媳駕車沿信義快速道路(亦即高速公路)從北向南行駛。當轎車穿過隧道之後,眼前的景象大變。原本是台北市中心繁華的商業區,到處是高樓大廈,一下子變成冷落的郊鎮,山也多了起來。
GPS真靈,當轎車穿過滿是小店小鋪的一條小街,GPS就顯示目的地到了。我透過右側的車窗朝外一看,出現在眼前的一幢七層樓房好熟悉——在電視裏多次看到過。那幢樓房是很普通的公寓樓,看上去已經很陳舊。我的長子、長媳都驚呼起來:“原來馬英九住在這麼個地方!”兩天前,他們陪我和妻去看過陳水扁所住的寶徠花園,那是名副其實的豪宅,跟馬英九家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反差。
我走近馬英九家那幢樓房,看見大樓表麵貼著長豎條白瓷磚,由於經過二十多年風雨的衝刷,白瓷磚已經近乎灰色。跟中國大陸的許多居民樓相似,這幢樓家家戶戶都把陽台用鋁合金窗封閉起來,以求擴大居住麵積。每家所安裝的鋁合金窗大小、式樣都不同,看得出是居民們入住之後自行安裝的。大樓的下麵三層,也跟中國大陸的許多居民樓相似,在窗戶以及陽台前安裝了防盜鐵柵欄。各家的鐵柵欄也不相同,所以從外麵看上去,有點雜亂。馬英九家住在三樓,也安裝了鐵柵欄。比起下麵兩層用的是橫條鐵柵欄,馬英九家的鐵柵欄用拱形的鋼條裝飾,顯得美觀一些。
我走向馬英九家那幢樓房的大門,馬上就引起了注意,兩名穿了藍灰色警服的警察朝我走來。他們的帽子上印著一行黃色的字:“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因為馬英九已經成為“總統”,這幢大樓也就成了台灣“國安局”保護的對象,派了多名警察在這裏值勤。聽我說來自上海,警察非常友善,跟我握手,表示歡迎。
這幢樓房的不鏽鋼大門,看上去也似曾相識,因為也在台灣電視中多次見過。馬英九當選“總統”時,這裏有好多台電視攝像機“恭候”,馬英九進出時,記者們總要上前采訪。大門的右側是物業公司的辦公室,左側則是住戶信箱。我在台灣電視中看到過,馬英九早上穿一條短褲,走出大門,從信箱裏取出當天的報紙。
馬英九在這幢樓裏住了25年。三樓的房子是馬英九的父親馬鶴齡(馬鶴淩)在1983年的時候買的,總共兩套,門對門,一套朝南,一套朝北,每套都是33坪,即相當於109平方米。
馬英九在1972年赴美國留學,1976年在紐約與周美青結婚。在獲得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之後不久,1981年攜妻回到台灣。由於馬英九是父親馬鶴齡的唯一兒子,按照台灣的習慣,馬英九回台灣之後與父母住在一起。馬英九畢竟已經成家,長女馬唯中剛周歲,這三口之家跟父母住在一起,原先的房子顯得局促。於是,馬鶴齡決定買新房子。
馬鶴齡乃公務員出身,並無太多積蓄。他早年曾任蔣介石侍衛官。
1948年到台灣,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等職位。1981年5月至1986年4月任國民黨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委員。
馬鶴齡看中興隆路的房子,因為這一帶相當於台北市的郊區,房價不高,所以他買了這幢公寓樓的三樓兩套房子,這樣他和兒子馬英九既近在咫尺,又各自有著獨立的空間。父親馬鶴齡和母親秦厚修把朝南的那套房子讓給兒子、兒媳住,自己住在朝北的那套房子裏。在當時,馬英九小夫妻和女兒一起住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算是不錯的了。
在25年間,馬英九的“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1985年次女馬元中降生,馬英九從三口之家變為四口之家。馬英九又不斷“升官”,從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國民黨的副秘書長到“法務部長”、台北市市長,直至2008年當上“總統”,但是馬英九一直沒有遷往新居。1998年12月,馬英九當選台北市市長,他沒有遷往公家提供的市長官邸。2002年12月,馬英九連任台北市市長,依然住在這幢舊樓裏,直到他2006年12月卸任,在整整八年市長生涯之中,他沒有挪過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