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百七十八章 (大結局)天朝威武(2 / 3)

營長高順。

隻有五千士兵的他們,確有著進可攻退可守的強悍戰力。

有著人肉收割機稱號的他們,但凡出手,必是血濺三尺,無人可敵。

曾經的他們創下了以一敵百的輝煌戰線,以至於當敵人聞聽他們的稱號時,都會雙腿發軟,四肢無力。

這是一支真正的陸地精銳,單以防守戰而論,即便是張家重騎也要差上一些。

這是一支驕傲的軍隊,也是一支可以引以為豪的軍隊。

一軍團。

軍團長步騭,副軍團長張興、蔣義渠。

被譽為第一嫡係軍團。但凡是禦駕親征的時候,都有他們跟隨在側。

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都是受天朝天始皇帝張超親自直管的。在戰袁紹,敵曹操,北抗羅斯強國,征戰西域的過程中多次立功,戰功赫赫。

在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成為了訓練總營,其它各軍團之中都有由他們輸送的合格新兵,被稱為血庫亦不為過。

如今,依然還在西域的戰場上馳騁,無人可敵。

二軍團。

軍團長文醜。副軍團長樂進、裴元紹,孟獲。

最早成立的時候是以防守北方匈奴與鮮卑等好戰的少數民族。

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天朝統治更加的穩定,免除了北方之患,有了全力發展的時間和機會。而在北戰羅斯國的時候,尤其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軍團。

軍團長太史慈,軍師賈詡,副軍團長管亥、文聘、候選。

主守冀州、幽州之地。平三韓的戰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是天朝東麵的守護者。在戰曹魏的過程中勇猛向前,無人可敵,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軍團。

原軍團長張合,現任軍團長關羽,軍師沮授,逼國團長魏延、李典、徐盛。

主守司隸、雍州之地。做為西接涼州與中原的紐帶,哪裏有需要去哪裏,從無怨言。

參與過對袁紹、曹操、劉備之戰,功績卓著。

如今有了萬人敵關羽的加入和主導,想必在未來的戰場上,定然可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軍團。

軍團長徐晃,軍師徐庶。人稱雙徐。副軍團長紀靈,程銀,牛金。

天朝初立,守在虎牢關前,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意。曾讓多少想趁機尋找天朝麻煩的敵人铩羽而歸,被天始皇帝稱為移動的堡壘。

同樣參加過對袁紹、曹操、劉備之戰。同時對於和平解放東吳孫氏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如今正在北方羅斯國境內鞏固勝利果實,擔任運輸大隊長一職。

六軍團。

原軍團長徐榮。現任軍團長典韋,軍紀李儒,副軍團長顏良,馬玩,朱靈。

這同樣是一支南征北戰的軍團。尤其在典韋勝任軍團長之後,更是發揮了他們敢打敢拚的精神,對於天朝的強大與輝煌起到了較強的協助作用。

如今,正在西域戰場上發揮他們的實力,讓多少敵冠聞之色變,聽之心寒。

七軍團。

軍團長張遼,軍師鄧艾,副軍團長龐德,苞密,曹休。

曾有過平異軍團之稱。

為掃蕩和解決北方的異族勢力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尤其是在解決西蜀問題時,與諸葛亮對峙許久,雖不曾有大功,但亦無大過,被稱為即可攻又可守全能之師。

如今,同樣在西域戰場上發揮著他們的作用,殺敵於陣前,功蓋於千秋。

八軍團。

軍團長黃忠,軍師逢紀。副軍團長張任,周倉,葉塞寧。

做為新成立不久的軍團,他們的主要功績在解決羅斯國的事件上。

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羅斯國的問題得到如此快速的解決,如今他們依然還在羅斯國內,做著收尾的工作。以後,他們也將會繼續在那裏,將羅斯國打造成天朝的北方糧食基地,為天朝以後的開疆拓土做著保障和守護的工作。

先鋒軍團。

軍團長呂布,軍師龐統,副軍團長候成,孫禮。

大部分為騎兵,有著救火隊員之稱的先鋒軍團,由天下第一猛將呂布帶領,一向做的都是最艱難的工作,所創下的佳績數不勝數。

戰袁紹,曹操,劉備,董卓,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

激鬥羅斯,平複西域,同樣也少不了他們。這是一支如名字般的先鋒軍隊,但凡所過之處,一切敵人望風而逃。如今正在西域戰場上蕩殺一切敢於反對之人,滅聲一切敢於反對的聲音。

龍虎軍團。

軍團長趙雲,軍師法正,副軍團長韓莒子,蔡陽。

這是一支成立較早的軍團,主要功績於東北之地,其中收高麗便是最著名的傑作。

軍團長趙雲更是成為了天朝駐高麗的第一任王,如今在那裏的呼聲極高。但趙子龍為人確是極為的低調,用天始皇帝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將軍,也是一個值得托付和依靠的統帥。

如今,他們己經從羅斯戰場撤回到了高麗之中。在他們存在,便等於給了占領羅斯的八軍團以強大的後盾;有他們存在,任何人也休想由東北進入到天朝之境。

龍騎軍團。

軍團長馬超,軍師司馬懿,副軍團長馬岱,楊秋,成公英。

這是一支由涼州兵組成的軍團。

雖然並非是天朝的嫡係,但因為表現突出,尤其是在西域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己經被天始皇帝所認可,並劃歸到了自家軍隊的序列之中。可以想見,以後他們將會與其它軍團一樣,成為真正的天朝精銳軍團。

如今,正在西域之地解決著所有敢於敵對天朝的勢力和國家。他們還有個稱號叫黑騎兵,那是同樣響徹大地的存在。

東吳軍團。

軍團長孫策。軍師周瑜,副軍團長孫權、呂蒙、蔣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