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 3)

新疆出土的古代幹屍及其遺物,不僅是研究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和醫學的珍貴資料,而且對進一步了解新疆古代社會和人類自身進化發展過程,都具有較高的價值。考古專家對古代幹屍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必將會將困擾在這些古屍身上的謎團逐一解開。

神秘的中國岩畫

在比較早期的考古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分布在天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和昆侖山中的岩畫,它們大多是古代遊牧民族文化的遺存。新疆遺存的岩畫有刻畫和彩繪兩類,主要見於高山牧場、中低山區,以及牧民們轉場的牧道上。部分河穀地帶也有發現。這些岩畫大部分鑿刻在黑砂岩、花崗岩和板岩的岩麵上,岩麵大多朝東向陽,岩畫采用粗線條的陰刻。彩繪岩畫主要見於洞穴中,大多用一種儲石色的礦物作原料,朱紅彩、或黑、白色彩。

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岩畫分為南北兩個係統。南係除廣西左江流域,還有四川、雲南、貴州、福建等地。南係岩畫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是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而成的。製作年代在戰國至東漢期間。北係以陰山、黑山、阿爾泰山等為主,綿延數千裏,氣勢宏闊。北係岩畫大都是刻製的,刻製又包括磨製、敲鑿與線刻。製作時間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最晚的在元代。

在黑龍江、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等地是北係岩畫集中的地區。北方岩畫多表現狩獵、遊牧、戰爭、舞蹈等,原始人在岩壁上刻下他們的信仰和種種生活印跡圖形有狩獵、遊牧、戰爭、反映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怪異的人頭像、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賀蘭山的岩畫,形象古怪,麵目各異。新疆岩畫多為生殖崇拜的內容。這些圖像大都鑿刻在深灰或灰藍色的岩石上,鑿刻或磨刻的圖像斑駁、稚拙、粗獷、簡潔、渾然而多變。連雲港的岩畫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畫的紋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變化。色彩的深淺交替,使圖像產生一種躍動的感覺。

在南係岩畫的十幾個地點,共有圖形一千多個。這些岩畫表現了人們祭祀以及生產生活的場麵。南係岩畫普遍用紅色塗染,這同原始藝術中習慣使用紅色的現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們頻繁的狩獵和戰爭活動中,鮮血不斷地刺激他們的視覺神經,導致紅色在視覺中的穩定性。紅色那熾熱的調子和生命之火相呼應,使岩畫獲得了無限的生命展現,當紅色置於某種祭祀儀式氛圍中,紅色和血色,使岩畫產生強烈的刺激效果,從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懼感、神秘感。

隨著氣象變化,岩畫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岩畫具有不同的整體效果。岩畫和巫術儀式的結合須要選定某個特定的季節和時間,更增加儀式的空間氛圍。

內蒙古陰山磴口縣莫勒赫圖溝崖壁上刻有許多人麵形,這裏巨石兀立,深穀蒼涼,容易使人產生敬畏感。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的岩畫,刻在錦屏山南麵人口處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蒙蒙的色彩給人造成神靈如在天上飄然而立的感覺,令人肅穆。繪於河流轉變處峭壁上的花山岩畫,由近兩千個紅色人形構成的巨大場麵,造成隨時時有可能壓迫過來的沉重感。岩畫對麵是開地,高聳的畫壁同綠色植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與江水的流動合成一種神秘而凝重的氛圍,在陽光或月光下呈現出奇異的色彩。可以想象,祭祀中人們的歌聲、水聲、鼓噪聲混合交織,響成一片,紅色岩畫也仿佛和人們一起躍動起來,產生了難以言喻的莊嚴神秘的效果。

這是國內已知規模最大的一處岩畫。畫麵寬約221米,高約40米。畫麵上絕大多數是人物,而且是一種姿勢,雙手上舉,雙腳叉開,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數千平米的岩麵。尚可辯認的圖像有1819個,其中少數人形體高大,腰佩環首刀,也許是奠長首領,周圍還有動物、銅鼓、銅鑼等。人們看了覺得很神秘,困惑不解。

新疆“麥田圈”和“石人”之謎

“麥田圈”之謎

被認為是“神秘現象”的麥田圈是指由於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種有規律的巨形圖案,因主要在麥田中出現,故稱“麥田圈”。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已經有不少麥田圈被發現過,目前世界各地發現各種“麥田圈”現象有2000餘次,其圖案有單一的圓,或者是由圓圈組成的連環,或者是其他幾何圖形和線條的組合,如啞鈴狀、新月狀、車輪狀等,在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地都曾有出現。

而在我國新疆,近年來也有類似“麥田圈”的圖形被發現的記載。遍及新疆各地、外蒙古、俄羅斯及歐洲等廣闊地域的塞人石堆墓形與世界“麥田圈”之謎存在極其密切的關係。石堆墓通常被認為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塞人遺存,由巨大的石塊石板壘砌而成,規模宏大,在新疆阿爾泰山脈一帶及中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均有發現,令人難以置信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天文學家統計的1989年所發現的麥圈圖形中,幾乎涵蓋了包括青河石堆墓在內的所有具有現代工業文明特色的墓葬圖形。

科學家總結麥田圈的特征有:“寂靜無聲的形成,但速度很快,頂多不超過一分鍾;無損傷的瞬間使植物傾倒;壓倒植物的幹莖;誘發植物水平長;調查困難;極其壯麗複雜多圓的組合;不受各種氣候所影響;周圍沒有其他印記;不受地形限製遍及全世界杳無人煙處……”起初一度被好事者自稱是自己所為的麥田圈,後來當他們麵對一個個規模宏大,極其複雜、精美的圖案時,已是啞口無言了,很多麥田圈占地麵積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見。如果是人為,所需人力有的需要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幹很長時間,而麥田圈從空中俯看,有的圖案其複雜和精美程度,不是人多就能製成的。多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認為,它們絕不可能是人為的產物,而很有可能是由來自異域的文明所為,經測試,麥田圈正中央部位均有異狀物質,有些具有微量放射線,磁能量亦很大。這些能量從而何來?

種種分析顯示,麥田圈由強大能量作用於瞬間中產生,當中隱藏了數學、化學、分子科學訊息,故此,極可能是地球以外的高科技生命體所為。說到這兒,大家不難聯想到“麥田圈”實際上就是外星人的飛行器所致吧。外星人生活在與我們人類不同的空間,人肉眼看不見,它們擁有比我們人類更發達的科技,所以它乘坐的飛行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偶爾給人類顯現一下它的存在。

石像之謎

在新疆廣闊的草原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屹立著的一尊尊石雕人像。這些石人都是用整塊岩石鑿雕而成的。從外形看,它們大都是全身像,頭部、臉型、身軀都雕得生動逼真。如今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境內阿爾卡特草原上發現的阿爾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塊白沙岩石雕鑿成的。它類部雕鑿出一個寬圓的臉龐,一雙突起的細長眼睛和高高的顴骨,上唇有兩撇八字胡須。身上雕鑿出翻領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寬腰帶,右手拿一隻杯盞舉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掛在腰部的長劍。雙腳刻鑿出一雙皮靴。

古代靈巧的石匠還在它的腰帶上刻出一個垂掛的小口袋和一把小匕首,石人臉部表情凝重深沉,儼然是草原上威武的將士。這些石人是誰雕鑿的?屬於哪個民族部落的文化遺產?學術界至今還無一致的意見,仍是一個尚待揭開的謎。

阿爾泰山荒原通天石人之謎

阿爾泰山腳下有一片遼闊的荒原,山坡上有一堆黑色的巨石,當地人說這是一堆鐵隕石,不過相關專家的進一步分析認定,這可能是一種叫做閃長岩的含金屬量很高的石頭,是阿爾泰山的自然石。而黑石頭真正引起專家注意的,是其中有的石頭上刻畫有人臉,因為正是這種石人,見證了亞歐大草原幾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沿著阿爾泰山繼續往北前行,在喀納斯風景區一個叫阿貢蓋提草原的地方,又有十幾座石人矗立在曠野之中。石人的存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爾泰山,向東與之相連的蒙古國、南西伯裏亞草原,以及我國的內蒙古部分地區,向西穿越中亞腹地,一直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著石人,它們沒有國界的區分,成為北方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由於現在生活在石人地區的民族,比如說哈薩克、維吾爾、蒙古族等都沒有立石人的習俗,因此石人的族屬必須到古代民族中去尋找。在中國北方草原,曾先後生活過鬼方、塞種、匈奴、突厥、回鶻、蒙古等遊牧民族,這些民族長期處在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之中,誰才會是這些草原石人的主人呢?

據說石人身後都有墓葬,因此,專家們首先想到了到墓穴中去尋找證據,但是現實中關係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非常少,比如阿貢蓋提草原上的石人,都是從不同的地方挪移過來的。即使找到了類似的遺跡,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專家們一般隻進行搶救性挖掘,就是隻清理那些被盜和被破壞過的墓葬。

由於遊牧民族的葬俗本來就很簡單,這種被破壞的墓穴裏頭,就更難找到直接的證據。一時間,鑒定石人身份的問題遇到了很大困難。

在野外尋找考古證據的同時,專家們也把目光投入到曆史資料當中。在《周書·突厥傳》中記載,突厥人死後,要“於墓所立石建標”,專家們對這一句文字如獲是寶,這說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風俗,同時在《隋書,突厥傳》中也有一段記載,說突厥人尚武好戰,死後要“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經戰陣之狀”,這樣聯係起來是否可以推斷為,墓地立石之上刻畫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光輝形象?上個世紀中葉,在蒙古國挖掘了一係列立有石人的古墓葬,墓中出土的碑文上正明確記載這是突厥貴族的墓葬。

在阿勒泰市文管所裏,有幾尊石像,被認為是比較典型的突厥石人,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右手執杯,左手握劍,專家認為這種武士型石人正是突厥石人的代表,石人之所以握劍,很可能就是因為突厥人有尚武的風俗,而它另一隻手中托著的一個杯子,則是一種權利的象征。

專家認為刻畫石人的意義,大概是認為它具有通靈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後,他的靈魂也會依附在石人身上,隻要石人不倒,他的靈魂就不會消失。

武士型石人很好地吻合了突厥人的一些生活習性,但所發現的石人遠遠不止這一種類型,比如那些黑石頭人像,它們的選材十分特殊,雕刻的也根本不是武士,似乎來自更遠古的時代。

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已經注意到這個墓地,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發現,荒原深處還有一大片古墓葬群,這一墓葬群根據地名被稱作切木爾切克墓葬群,在一處典型的墓葬前可以看到,有五尊石人立於墓的東麵,都是由黑色岩石雕成,有些地方因糊上泥水而發黃。石人的臉廓和眼睛都呈圓形,麵頰上還刻有三角狀飾紋,其中一尊還是一個女性石人。

專家們一共在此挖掘了三十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裏,有一類陶罐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種陶罐呈橄欖形,上麵雕刻著水波樣的弧線紋,經過比較,他們認為陶罐屬於一種叫卡拉蘇克文化的範疇,卡拉蘇克文化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於隋唐時代,它們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黑石頭石人當然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遺存。

那麼在三千多年以前,是誰在黑石頭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黔南六大未解之謎

黔南,一塊古老神奇的土地。這裏有著許許多多神秘莫測的現象,令人驚異而又百思不得其解。這些曆經千萬年的謎,至今仍為世人所不能索解。

一首千年古歌的預言

在黔南的甕安、福泉兩縣市流傳著一首千年古歌:“石筍對石鵝,腳踏烏江河,哪人識得破,金銀用馬馱。”為了探尋這首千年古歌中所預言的無盡寶藏,無數的風水先生在這裏耗盡心血,發財夢卻隨著一個個鏽蝕的羅盤而消逝。直到20世紀90年代,阿裏巴巴的寶藏才被打開,地質工作者終於發現了這裏蘊藏著豐富的磷礦資源,已探明儲量為7.8億噸,投產後可年產礦石750萬噸,是我國三大磷礦之一,目前國家已投入巨資建起了甕福大磷礦,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磷礦之都。

在沒有先進的探測儀器的遠古時代,這首神奇的千年古歌為什麼能預言今天的甕福磷礦?預言家是誰?

天外來客的出沒地

黔南州的獨山縣之所以引入注目,無疑和“天外來客”相聯係。據說在中國,這裏是飛碟光顧最多的地方。獨山是以其境內的一座孤伶伶的山而命名的,其上空經常發現不明飛行物,幾乎每年都要發現一兩次,出現頻率之高十分罕見。據獨山縣高三學生潘文海等四位目擊者說,1988年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他們看到空中出現一個斜飛並向四周射出光束的物體,光束呈橙紅色,左邊光束比右邊稍長、稍粗。光束底部有火花似的紅點。雖然當時看不清飛行物的具體形狀,但從它放射的光束根部可以看出其底部是一個圓形、很規則。飛行物以逆時針旋轉往上斜飛,可以看到圓盤底部有一個明顯的亮點,隨著飛行物的旋轉呈周期性閃動。突然間,飛行物向四下射出許多小光點,像禮花散開一樣,瞬間便消失在夜空中。不久在飛行物經過處又看到一個黃色略紅的球體朝飛行物消失的方向平地下落,可能是飛行物出發出的某種物體。

令人震驚的是,兩年後,獨山雲頂林場一片森林突然向同一方向傾斜折斷。這一奇特現象被一些人認定為是“天外來客”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至今可見。1994年夏天,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飛機途經黔南上空發現被一空中“怪車”跟蹤,瞬間飛機無線通訊與地麵失去聯係,機長迅速打開飛機防碰裝置,隨後跟蹤飛機的光盤便消失在獨山上空,飛機也恢複了正常運行狀態。

據這些年來多位目擊不明飛行物者介紹,所見情形與此大致相似、吻合。為什麼這一地區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有人認為獨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唯一著陸基地,還有人認為獨山的大地磁場與外星人有某種神秘的關係。

岩石生蛋的奇現

在三都水族自治縣西南麵,距縣城12公裏的瑤人山腳處,1986年脫落出27個形態逼真的石蛋,有“生”石蛋的蛋窩3個。這些石蛋排列的距離約為1.5至2米,石蛋顏色為青赤色,表麵有如同原木斷麵的紋路,紋理清晰。

石蛋呈扁圓形或橢圓形,最大的直徑50公分,高35公分,最小的直徑35公分,高20公分。據說,這處岩石原來每30年生蛋一次,後因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生產”期便沒有了規律。

對此現象,一些地質學家認為山岩所在處在地質上屬“下泥盆紀”,它的形成已有4.5億多年。在岩石的最初成岩和壓實過程中,由於原始成分的差異,就產生了不同的形狀。石蛋在這古成岩時本身可能就是沉積礫石,也可能是透鏡狀的岩石,與周圍岩石不同,經過億萬年的滄桑風雨,使它們相繼脫離原岩,石蛋由此產生。至於木紋狀的紋理,是由於石蛋中所含礦物成分的差異而形成的。總之對“岩石生蛋”的怪異現象,眾說不一,都沒有一個定論。

情感植物“風流草”

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一帶生長著一種植物,當地老百姓叫它“風流草”。這種植物枝葉纖細,嫩綠色,似與一般植物無異。但令人稱絕的是,這種草會在歌聲中層枝抖葉翩然起舞。更為奇妙的是,“風流草”隻聽得懂水族青年唱的情歌,當歌者唱到高潮時,“風流草”會“激動”得全身葉片跳動起舞,顫栗不已,仿佛沉醉於情歌中的癡情少女。當水族姑娘們對著它唱起情歌時,它便會隨著歌聲翩翩起舞,葉片呈分開、交叉、擁抱等,動作迷人,讓人陶醉。歌聲過後,葉片才又慢慢地舒展開來,恢複原狀。

如果你對著“風流草”大唱流行歌曲或其他歌曲,任你喊破喉嚨,“風流草”也不為所動,隻有在纏綿悱側的情歌聲中,風流草才會動情起舞。為什麼“風流草”會聞歌起舞?

有的專家分析說,“風流草”像人一樣善解風情,能夠識別情趣,是一種生命智能植物。而有的植物學家則認為,“風流草”的枝葉中含有一種能夠感受音頻的物質,情歌旋律優美,“風流草”正好能感受情歌的音頻,當它接收到這種信號後,就能產生共鳴和振動。然而,究竟“風流草”為什麼會隨著情歌翩翩起舞,至今仍無定論。

奇怪的冷熱洞

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境內有一個奇異的山洞,人在洞中行走,上身如在盛夏時節熱得大汗淋漓,而下身卻如處冰窟,冷得發抖。同在一洞之中,溫度的反差如此之大,令人乍舌。為什麼同一洞內溫差如此之大?

有專家認為岩洞中的地麵是一個大吸熱體,由於山洞空間氣流的流動,貼近地麵的溫度就很低,而距離地麵越遠溫度也就越高。一些地質學家則認為,洞中地表岩石與洞頂岩石結構截然相反,地麵岩石是一種奇特的“冰石”,而洞頂岩石卻具有釋熱功能,因而形成了這種溫度反差。但為什麼兩種不同構造的岩石會如此巧合地聚集在同一洞中呢?

人們還曾推測:億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的急劇變化,在這裏發生了極大的異變而生成了這個奇特的冷熱洞。

驚人相似的圖騰柱

在荔波縣一個叫多摩的瑤族墓地上,佇立著一根根雕刻著原始粗獷花紋的圖騰柱,中部紮著一對牛角,柱頂是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鳥。每當瑤族人安葬了先人之後,便要以隆重的方式殺牛祭祖,把牛角安放於柱上。據專家說,這種瑤族人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圖騰崇拜竟和萬裏之外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圖騰柱極為相似。值得研究的是,地處偏僻大山深處的瑤族人與印第安人從古至今沒有任何往來,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他們的圖騰崇拜如此接近?為什麼?

有的學者就認為,瑤族與印第安人同是山地民族,鳥與獸都是他們生活中重要內容,加上相似的環境氛圍形成了相似的山地文化,因而產生了這種圖騰崇拜的巧合。

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居住於黔南瑤山深處的瑤族有可能進行過大遷移,印第安人就是由中國的西南長途跋涉至美洲的。

三霄洞為什麼被稱為“死亡之洞”

三霄洞慘案

峨眉山位於我國四川省峨眉市的西南。由於有山峰相對如峨眉,所以人們稱之為峨眉山。佛教稱為光明山,道教稱“虛靈洞天”、“靈陵太妙天”。遠在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在山上隱居。東漢末年,道教在山上修建宮殿,開始了宗教活動。從南北朝開始,山上開始興建佛教寺院。明清兩代,佛教活動達到鼎盛,山上所建廟宇有151座之多。山上香火繚繞,但遊人一般不到舍身崖的三霄洞遊玩,因為這裏被稱為恐怖的“死亡:之洞”。

在風光秀麗的峨眉山九老洞的後麵,有一個三霄洞。這裏曾是供奉三霄娘娘的佛門勝地。相傳古時曾有三個姑娘在此洞裏修煉,她們的名字叫做金霄、銀霄和碧霄。於是後人將洞名改為三霄洞。但一場致使72人瞬間慘死的神秘事件把一切都改變了。

1937年秋季的一天,一群善男信女為祝賀演空和尚出任三霄洞住持,捐款鑄造了一口大銅鍾,千裏迢迢送到這裏。下午3點,為朝賀三霄娘娘,眾人又唱起了圍鼓《三霄計擺黃河陣》,演空和尚忙製止說:“佛地要靜,吵鬧了三霄娘娘是要降罪的。”大家情緒高漲,根本就聽不進去。此時,洞內到處點燃了蠟燭,大家擁擠在一起,邊唱邊跳,頓時人聲鼎沸,鼓聲鎮天,鍾聲長鳴,洞內則是燈火輝煌、煙霧繚繞。突然間,洞內一聲巨響,刹時漆黑一片,一股水桶粗的黃色火焰,像火龍似的從洞底噴薄而出,當場就有72人身亡。

消息傳到峨眉山所在的的峨眉、富順兩縣後,兩縣縣長火速到三霄洞調查原因,結果沒有結論,隻好下令封閉了三霄洞,將遇難的72人埋在三霄洞外,拆毀了洞外的三霄娘娘廟,禁止遊人到此遊玩。

幾十年過去了,這裏路斷人稀,成為令人生畏之處。三霄洞外雜草叢生,“三霄洞”三個大字還依稀可辨。從洞口往裏走約三百米處,還有兩具屍骨架。洞口兩邊各有一尊菩薩,已經麵目全非。那口銅鍾已被人從洞口推到崖下,至今還躺在那裏。

三霄洞慘案曾引起很多專家和學者的關注。真的是三霄娘娘發怒顯聖了嗎?有學者研究認為,是擺圍鼓的鼓聲、唱鬧聲,震動了洞內的瘴氣所致。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瘴氣不會爆炸,原因是在洞內遍點燈火,耗盡氧氣,導致瓦斯爆炸的。總之,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還是個謎。

三霄娘娘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雲霄、碧霄、瓊霄三位仙女在碣石山上的碧霞宮裏修行。她們采天地靈氣,集日月精華,不僅煉就了一身好武藝,還煉成了兩件寶貝,一件是金蛟剪,一件是混元金鬥。這兩件寶貝十分厲害,金蛟剪是兩條首尾相交的蛟龍變化而成,不管什麼人,碰上它就會碎屍萬段;混元金鬥原是碣石山一帶的老百姓家裏生孩子用的洗澡盆,因為采集了太多的陽氣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不論你有多大本事,一遇見它就骨酥肉麻,動彈不得,隻能束手就擒。三霄娘娘倚仗著這兩件寶貝,在碧霞宮裏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有一天,三霄娘娘同門師兄趙公明來訪。原來,趙公明正在幫助殷商王朝的聞太師討伐薑子牙,他仗著自己手中有縛龍索和定海神珠這兩件寶貝,打傷了薑子牙手下的很多將士,最後被薑子牙施展法術,把兩件寶貝都收了去,落得兩手空空。無奈,他想來向三霄娘娘借寶再戰。

三霄娘娘把金蛟剪交給了趙公明。趙公明拿了金蛟剪,就去找薑子牙決戰,爭鬥中又傷了西歧許多將士。薑子牙十分惱怒,就命人紮了一個草人,草人胸口寫上“趙公明”三個字,一箭射得趙公明腳口流血,氣絕身亡。

三霄娘娘聞訊,又悲又怒,以混元金鬥與薑子牙為敵,欲報殺兄之仇。薑子牙不敵,隻好請師傅元始天尊助陣。元始天尊來到陣前,口念咒語,把衣袖一揮,混元金鬥頓時失去了神力,從半空掉了下來,飄飄悠悠落在了碣石山上,變成了一大一小兩個石盆。這兩個石盆,就是後來三霄娘娘經常用來洗浴的仙浴池。三霄娘娘戰敗後,回到碣石山上的碧霞宮裏繼續修行。那在碧霞宮下麵不遠處由混元金鬥變成的仙浴池,成了她們的洗浴之地。她們在仙浴池裏洗澡,越洗越後悔,越後悔越洗。後來,薑子牙在封神台上封神,封趙公明為“財神”,專管天下的招財進寶之事。

喀納斯“湖怪”之謎

峽穀中的湖

喀納斯是蒙古語,意為“美麗富饒、神秘莫測”或者“峽穀中的湖”。它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境內北部,是一個坐落在阿爾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喀納斯湖狀如彎月,湖麵海拔1374米,麵積44.78平方公裏,湖水最深處達188米左右。除中朝邊境的白頭山天池(最深312.7米)外,它是我國內陸最深的湖泊。

喀納斯湖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峰頂銀裝素裹,森林密布、草場繁茂,山坡一片蔥綠,湖麵碧波蕩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藍天、白雲、雪嶺、青山與綠水渾然一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這裏垂直帶譜明顯,山巔銀光閃爍,現代冰川雄偉壯觀,山腰、山麓地帶原始西伯利亞泰加林一片蔥綠,綠草如茵,百花爭豔。

“湖怪”

喀納斯湖不僅以景色秀美而著稱,更因為湖中的“湖怪”而揚名天下。據當地圖瓦人民間傳說,喀納斯湖中有巨大的怪獸,能噴霧行雲,常常吞食岸邊的牛羊馬匹,這類傳說,從古到今,綿延不短。近年來,有眾多的遊客和科學考察人員從山頂親眼觀察到巨型大魚,成群結隊、掀波作浪、長達數十米的黑色物體在湖中慢遊,一時間把“湖怪”傳得沸沸揚揚,神乎其神,又為美麗的喀納斯湖增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喀納斯湖水中生長哲羅鮭、細鱗鮭、江鱈、阿爾泰鱘、西伯利亞斜鯿等珍稀魚類。特別是著名的哲羅鮭,體長可達2~3米,重達幾百公斤,因魚體呈淡紅色而被俗稱大紅魚。大紅魚是典型的淡水冷水性食肉性魚類,性情十分凶猛,人們曾在6千克的魚腹中發現過兩隻野鴨。這種魚可長得很大,1984年曾捕到一條重達38千克的大紅魚。這樣大的魚在高緯度的高山湖泊中存在,在世界上實屬罕見。喀納斯湖中巨型魚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從事魚類研究的科學家們的關注,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1985年7月下旬,新疆大學動物學教授向禮陔率領的考察隊在湖邊工作時,突然發現數十條巨型魚在湖麵出現,兩天後袁國映帶領的新疆環境科學研究所的考察隊也在“一覽亭”上觀察到了湖中的巨型魚群,並攝得了許多照片和一段錄相,從而開始了喀納斯湖“湖怪”之謎的研究。2004年7月,潛水隊曾在喀納斯湖進行過潛水試驗,但下潛20米後就發現存在危險。湖水大都為冰雪融水,接近深海水溫,人體難以承受。

至於“湖怪”與大紅魚是不是一回事,至今還是個迷。

變色湖

喀納斯湖另一奇觀是變色,被稱之為“變色湖”。春夏時節,湖水會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變換顏色。從每年的4、5月間開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色彩。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到了6月,湖水隨周山的植物泛綠,呈淺綠或碧藍色;7月以後為洪水期,上遊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補給,由碧綠色變成微帶藍綠的乳白色;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響,呈現出墨綠色;進入9、10月,湖水的補給明顯減少,周圍的植物色彩斑斕,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奪目。

關於變色湖的原因是季節變化所引起上遊河水所含礦物成分多少的緣故;而與周圍群山植物隨季節變化的不同色彩倒映在湖中,以及陽光角度變化和不同季節的光和作用對湖水的影響也有一定關係。其主要是喀納斯湖水來源於友誼峰南坡的喀納斯冰川,當冰川作用於周圍由淺色花崗岩組成的山地時,冰川掘蝕攜帶的花崗岩岩塊經擠壓研磨成白色細粉末混合於冰層內,炎熱的夏季夾帶有白色細粉末的冰川融化,大量的呈乳白色的冰川融水和雨水進入喀納斯河,流進阿克庫勒的湖,阿克庫勒湖的乳白色水再流向下遊彙人喀納斯湖,這就是喀納斯湖在7~8月變為白色的原因。

每年12月份封凍後,喀納斯湖又像一麵白色的水晶鏡,當地牧民用爬犁在湖麵上運送物品或進行滑雪滑冰。另外,在不同的天氣、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喀納斯,特殊的水質與天色和山色相互折射而產生不同的色彩。由於喀納斯湖被群山環抱,在高原藍天白雲的大背景下,湖水受陽光和雲團的映射,又將周圍的山色反射在湖中,湖水會隨著天空雲朵的變化和陽光下山色的明暗交替,變化萬千,斑斕流彩。

蒙頂山古井開蓋降雨之謎

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有許多神秘的地域和奇特的現象不為人們所知。雅安地區,就有一座神奇的山,名為蒙頂山,這座山上的一口古井,可著實為蒙頂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因為傳說每當人們打開井蓋的時候,就總會有或大或小的雨滴從天而降,有時更是狂風大作、雷雨交加。讓人更為驚歎的是,每次打開井蓋,下雨的現象都會應驗。這是怎麼回事兒,開蓋就下雨的說法是真是假?

據當地人稱,居住在蒙頂山一帶的居民都知道這口井,它有著一種神秘的力量。不管再大的太陽,再好的天氣,隻要把這口井的蓋子打開,別處不下雨,井頭頂上都要下雨,把蓋子蓋上,再沒有落雨,蓋子不蓋,就長期落雨。據記載,這口井名叫甘露井,又名古蒙泉,始建於西漢年間,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蒙頂山在中國西部的名山大川之中隻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海拔也不過一千多米,而此山中的一口井,卻為何會受到如此之禮遇,並記載於古籍之中呢?這會不會和甘露井開蓋下雨的神奇現象有關呢?難道這口古井,真的有什麼神力,能夠呼風喚雨嗎?這小小的井蓋果真有如此大的神奇力量,能夠左右雲雨變化嗎?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奇妙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