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益田(2 / 2)

“我朝很反對貴國的鎖國令,但德川氏目空一切,不將我朝國書放在眼中。”白薔薇隻學了一年的日語,而且還是從一個朝鮮人那裏學來的,此刻用起來卻自信非常,每當益田就宣麵露疑惑神色,表示沒有聽懂時,白薔薇都會回以一個“你日語真差”的不屑之情。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盟友。”白薔薇道:“毛利家願意與大明親善否?”

益田就宣正在考慮托詞,隻聽那大明軍官又道:“如果毛利家有結盟之意,我朝可以出售大筒給貴藩。”

益田聽了心跳加劇,顫聲問道:“是那種,一炮可以糜爛數裏的大筒麼!”

東瀛人將鳥銃叫做“鐵炮”,將火炮叫做“大筒”。跟大明一樣,東瀛人也是從歐洲人手中認識了這種新式武器,並且大量購買,裝備軍中。

在萬曆年間的壬辰援朝之戰中,東瀛人已經有了成建製的鐵炮部隊,並且還一度嘲笑過明軍的“三眼銃”,認為自己的鐵炮遠勝遼東鐵騎的三眼銃。

當然,那隻是日軍的錯覺。明軍不是沒有鳥銃,而是因為遼軍多騎兵,三眼銃放完之後可以作為鐵槌在馬上使用,更貼合遼東鐵騎的作戰風格。

且先撇開“鐵炮”上的口水官司,隻說大筒。

誰都知道鐵炮的鑄造工藝十分高端,用的鐵料也十分驚人。東瀛有金有銀就是沒有鐵,甚至連鐵鍋都要從大明進口,哪裏來的鐵料玩火炮?

當徐梁在感歎大明的富鐵礦太少,大部分鐵礦石中的雜質含量太高的時候,東瀛人還望著不能打造兵器的潞鐵流口水呢。

幕府之前或許還能從出島的荷蘭人手裏買到兩三具“南蠻大筒”,但毛利家這樣的“外樣大名”是肯定買不到的。

在白薔薇的日語學習筆記中,外樣大名旁寫了三個小字:婢養子。

可謂傳神。

“真的是,貴國在朝鮮用過的大筒麼!”益田就宣忍不住又問了一遍,臉上表露出驚詫萬分的神情。

白薔薇學語言還算勉強,但要學習東瀛人的誇張表情卻是怎麼都做不到。對東瀛人而言,表情是交流的一部分,所以上至公卿下至庶民,說話時都要配上表情,否則就像是看外國電影沒有字幕一樣。

對大明而言,這卻是粗鄙的表現。

有修養的人應該是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人,寵辱不驚於身……

“壬辰抗倭之戰中,遼鎮主要用的是虎蹲炮,這種火炮威力小,射程近,真正的攻城炮不過寥寥。你說的是哪種?”白薔薇問道。

益田就宣過濾了“抗倭”激動道:“是那種一炮能夠轟塌城牆的攻城炮!”

壬辰之戰讓東瀛戰國名將們留下陰影的就是明軍火炮。以朝鮮城牆的強度,隨軍火炮不過三五發就能轟出一個大洞。雖然在明軍看來,朝鮮王京的城牆也不過跟大明一個縣城的城牆差不多,但對於東瀛人而言卻十分震撼。

他們的城牆比圍牆也就高出一線罷了。

“當然不是。”白薔薇麵沉如水,讓益田就宣探不到深淺。

益田就宣果然麵露失望,整個人都萎頓了,如果隻是虎蹲炮,雖然陣列中很有用,但也不至於讓毛利家冒著被除封滅族的危險對抗德川氏。

“那種小威力的火炮。大明已經很難找了。”白薔薇玩弄著手指:“我隻知道大明軍事博物館裏有一尊,是李如鬆平朝時用過的,被我軍從東虜手中繳獲回來。”

那尊火炮也是傳奇,當時繳獲的時候因為屬於“軍資”還是“古董”,頗有些爭議。

益田就宣雖然不知道什麼叫“軍事博物館”,也不知道“東虜”又是誰,但他知道這句話的核心:現在大明要出售的,定然是威力更大的大筒!

——果然是天朝上邦。太厲害了!

益田就宣眼中又冒出了星光。

“咳咳,”益田就宣道。“如果貴使真的要與我毛利家結盟,小人當回去稟報家主。”

“可以,”白薔薇道,“我們還運了一門樣炮過來,你可以帶著我們的炮手和火炮一起回去。如果確定要與我朝親善,就讓毛利綱廣自己來相島與我軍總兵官陳將軍簽署密約。”

“嗨。”益田就宣連忙應聲稱是。

隻要有船有兵。魏鷹已經將相島納入了掌中。

他其實最早看中的是對馬島,起碼島上已經有了熟地,可以屯田,而且與濟州島一樣是朝鮮的屏障、對日進軍的跳板。

不過對馬島上的宗家同時也是李朝的臣屬,見風使舵的本領極高。死纏爛打地抱著大明的金腿不肯放,魏鷹也就隻在對馬島上要了一個港口,方便明軍駐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