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進取之心(2 / 3)

這也說明徐梁一直在鼓吹的民族國家的確有些成效。

大明人有屬於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大家都多多少少的看不起番邦小國。

“都是些小小文吏,順天府的舉人肯做麼?”徐梁回道。

大明現在的人才選用製度已經走上了雙軌製。

一方麵有傳統的科舉,仍舊以四書五經為底本。生員出任教諭等教育官員,舉人則可以為州縣的佐官,到了進士才有可能授予州縣正堂官。在此之前,當然少不了三個月的行政學院進修。讓他們知道自己上任之後該幹什麼。

另一方麵則是蒙學、鄉學、大學三級新學畢業的學生,他們無須參加科舉一樣可以授予官職。在鄉學層麵與生員基本持平。

大學畢業生則根據學校等級和個人成績與舉人、進士相類。

一般來說,天資過人,能在二十上下考中進士的天才,參加科舉能夠更早出仕。

而資質一般,靠時間積累漸漸成事者,進新學體係更有保障。

因此還帶來了兩種軌道的交錯。

那就是以舉人、生員身份學習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報考鄉學、大學。這樣成功率更高。尤其現在的數學、物理體係都還很簡陋,化學更處於萌芽階段,所以補課的難度並不高於參加會試。

這種情況之下,舉人當然不會甘心做個小小文吏。誰都希望自己的仕途起點能夠高一些。

徐梁又道:“其實他們就是不願意看到自家的菜被人碰而已,仍舊存了華夷內外的念頭。”

“這也是人之常情。”皇後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過多糾結。

她其實更喜歡看到朝鮮人來當官,因為她不止一次聽父親崇禎皇帝提起過,這種外國人當官的情況隻在大唐發生過,是國家強盛,哺育四夷的表征。

更何況不過是幾個吏目,擱幾年前根本不算官員,有什麼好計較的。

徐梁卻是在想,從目前收集的情報來看,朝鮮的漢化程度已經極高了,在大明有意識的文化輸出之後,恐怕再過十年就連官話都能通行。那時候跟大明國土能有什麼不一樣?現在排斥朝鮮的人,實在是太過狹隘。

正想著,皇後突然抬頭道:“陛下,你不會是存了收複漢四郡的念頭吧。”

西漢時,劉邦的老鄉燕王盧綰叛變,其部將衛滿率兵進入朝鮮,滅了箕子朝鮮的第四十代國君,建立衛滿朝鮮。衛氏朝鮮三代而亡,武帝元封三年,在衛氏朝鮮的故土上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轄地囊括了徐梁前世朝鮮全境,以及韓國北部土地。

漢四郡持續到西晉永嘉七年,被崛起的高句麗國吞並,至此結束了華夏對朝鮮的直接統治。

徐梁的手指跳動了一下,誠實道:“朕從未有過這個念頭。”

“當真?”皇後放下報紙,一臉不信。

“當真。”徐梁認真道:“皇後若是不信可以查核最近大都督府和各部對朝鮮工作的會議紀要,我們的戰略目的一直是吞並朝鮮半島全土,從未考慮過恢複漢四郡的問題。”

皇後覺得自己不知道該做出什麼樣的表情。

是把皇帝的這番答複當做笑話,一笑了之,還是……真去查一查?

作為皇帝的女人,皇帝曾經許諾過她,她有資格了解這個國家真正發生的事情。但她其實潛意識裏根本不願意查。

不管自己的男人是否在騙自己。

皇後就算是觀政,其實在骨子裏還是那個相夫教子的女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