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主持者向大會鄭重宣布:成功與失敗本是兩個相互依存的概念,是相對而存在的,該是平等的,如果把任何一方看得過重,這個天平就要失衡,在這個世上生存或是發展,我們不能隻羨慕成功者的輝煌,而應更看重能鎮定自若麵對失敗的人。因為,每一個成功實際上是以許多的人失敗為起點的,連在起點上都堅持不住的人,何談以後的漫漫長途呢!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成功不是那些偶然發生的且能不斷重複發生的事情,它需要時間的積累。厄爾認為成功是一個旅程,而不是目的地,她認為在旅途中得到的樂趣與到達目的地時一樣多。像路易斯·拉摩所說的:“關鍵在於過程,而不是過程的結果,旅途中走馬觀花會讓你錯失所有美麗的風景。”而且,一個人走得雖然很遠,但方向不對,同樣沒有意義。成功就是采取行動,哪怕隻是向目標邁出非常小的一步。至關重要的是,無論你是否抵達了目的地,都不及你在路途中成為什麼樣的人重要,甚至前者都不及後者的一半重要。
有這樣一則寓言:兩隻青蛙在覓食中,不小心掉進了路邊一隻牛奶罐裏,牛奶罐裏還有為數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讓青蛙們體驗到什麼叫滅頂之災。
一隻青蛙想:完了,全完了,這麼高的一隻牛奶罐啊,我是永遠也出不去了,於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
另一隻青蛙在看見同伴沉沒於牛奶中時,並沒有沮喪、放棄:而是不斷告誡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誌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夠跳出去。”它每時每刻都在鼓起勇氣,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奮起、跳躍———生命的力量與美展現在它每一次搏擊與奮鬥裏。
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發現腳下黏稠的牛奶變得堅實起來。原來,它的反複踐踏和跳動,已經把液狀的牛奶變成了一塊奶酪!不懈地奮鬥和掙紮終於換來了自由的那一刻。它從牛奶罐裏輕盈地跳了出來,重新回到綠色的池塘裏,而那一隻沉沒的青蛙就留在了那塊奶酪裏,它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機會逃出險境。
世上少有一帆風順的事,而失敗卻隨時會有,否則,那些“發明家”、“文學巨人”的美名豈不輕易地落到每個人的頭上去了?綜觀曆史,那些出類拔萃的偉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從而踢開失敗這塊絆腳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計其數,一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他曾為一項發明經曆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他卻並不以為這是個浪費,而是說:“我為什麼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度。他每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取得一項項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明成果。失敗固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獲;它既向我們指出工作中的錯誤缺點,又啟發我們逐步走向成功。失敗既是針對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礎,也就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是一個階段,而非全部。正在經曆失敗的,是一個“尚未經受考驗”的過程。
快 樂 小 站
有人說,勝利者往往是真正值得同情的失敗者,離覺醒越來越遠。而失敗者則反而可能因傷痛而覺醒。如果不承認自己是失敗的呢?那就永遠不可能覺醒。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覺醒的,很多人都喜歡睡在夢裏。
小方法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