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西漢斷代史。共一百篇,其中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後人析為一百二十卷。作者班固,字孟堅。其父班彪撰寫《後傳》六十五篇,作為《史記》續篇。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班彪去世,班固開始整理《後傳》。他認為《後傳》不夠詳備,便在《後傳》基礎上,著手撰寫《漢書》。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班固卒時,尚有八表和《天文誌》沒有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續撰,後又命跟隨班昭學習《漢書》的馬續踵成之,據司馬彪《續漢書·天文誌》所載,馬續補修的僅為《天文誌》。

該書體例與《史記》大略相同,都是紀傳體。但《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斷代史,首創斷代為史的編纂方法。同時,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書”改曰“誌”;又不用“世家”,載人《史記》“世家”的陳涉、外戚和漢代諸王一律編人“傳”內;“列傳”簡稱為“傳”。這些體例上的變化,對後來的一些紀傳體史書影響很大。

《漢書》是研究西漢曆史的重要史籍。班固曾任蘭台令史,負責掌管皇家圖籍,典校秘書,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資料;又加上編寫《漢書》有《史記》、《後傳》作為主要依據,因此,使《漢書》保存的曆史資料比較豐富。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曆史記載,雖然《漢書》基本上移用了《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舍標準不一,移用時也常常增補新的內容。如《賈誼傳》增加了“治安策”,《晁錯傳》補入了“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賢良策”,《路溫舒傳》增收了“尚德緩刑疏”,《鄒陽傳》增補了“諷諫吳王濞邪謀書”,《公孫弘傳》補人了“賢良策”等,在不少人物的傳記中增加了一些史事,提供了新的史料。另外,《漢書》還在《史記》之外新立了一些篇目,僅紀傳部分就增加了《惠帝紀》和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李陵、蘇武等傳。至於漢武帝中期以後的西漢曆史,班固在《後傳》的基礎上,博采其他書籍,斟酌去取,綴集成篇。就保存西漢曆史資料來說,現存的史籍以《漢書》最稱完備。

《漢書》還第一次創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錄人物從傳說時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吳廣,區分為九等,加以評價。《百官公卿表》首先敘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比較清楚地反映了當時的職官製度和官僚的變遷,是研究秦漢宮製不可缺少的資料。

《漢書》的誌尤為人們所重視。由《史記》八書演變來的一些誌,內容與《史記》也多有不同。如《食貨誌》是由《史記》的《平準書》演變來的。它有上下兩篇,上篇言“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篇談“貨”,即商業和貨幣情況,不僅是記述西漢經濟的專篇,而且對漢以前的情況有所追述,內容超出了《平準書》。在八書內容之外,《漢書》又創立了《刑法誌》、《五行誌》、《地理誌》、《藝文誌》。《刑法誌》係統地記載了法律製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古代兵刑不分,該誌又兼述了古今兵製的沿革。《五行誌》專載五行災異,剔除其中天人感應的迷信色彩,誌中保留的有關自然災害、地震、日月蝕的記載,是研究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地理誌》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曆史沿革、戶口數字以及各地物產、經濟概況、民情風俗。《藝文誌》考證了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載錄了存世的書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漢書》的誌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創新,擴大了曆史研究領域,因而受到後人的推譽。

《漢書》始出,學者莫不諷誦。但由於它喜用古字古訓,比較難讀,東漢末年,服虔、應劭已開始注音釋義,魏晉南北朝以後出現的《漢書》音注更多。唐顏師古彙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釋,糾謬補闕,完成了《漢書》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謙作《漢書補注》,征引的專著和參訂者多達67家。顏、王的注本,是《漢書》舊注的代表作。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漢書》標點校勘本,它以《漢書補注》本為底本,參校北宋景祐本、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同治金陵書局本,並吸取了前人考訂成果,辨正了文字方麵的謬誤,是《漢書》流傳過程中一種較好的版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