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14(3 / 3)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不願接待客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現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會強迫孩子講禮貌,比如有客人來家裏,孩子躲在房間裏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孩子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事實上,父母這種強迫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禮貌的。孩子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從小就很害羞;孩子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係;或者他正在做作業,一時忘記了打招呼……

這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導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應該在事後告訴孩子:“與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禮貌,你去別人家裏時也希望受到別人的熱情歡迎呀!”這樣,讓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他的禮貌舉止才會發自內心。

孩子隻有懂得待人接物,才能在各種場合“臨危不懼”,也更加對交際充滿信心,在交際中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這對他將來走向社會、邁向成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講給孩子的故事

亂翻別人的東西不禮貌

門鈴響了,小狗知道是客人到了。於是,輕輕地微笑著打開了門。果然,朋友小猴子正站在門外。小狗熱情地說:“小猴子,你好!很高興你來我家做客!”

說著,小狗把小猴子讓進屋,並請小猴坐下。“稍等片刻,我準備了你最愛吃的水蜜桃!”小狗禮貌地說。

可是小猴子卻跟著小狗往裏跑。還打開抽屜到處亂翻:“還有什麼好東西,快點讓我瞧一瞧!”

小狗見此情景直搖頭,心想:“亂翻東西可不好,這樣的客人沒禮貌。以後還是少讓他來家裏做客的好!”

告訴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即使是關係再好的朋友,未經對方允許,我們也不能亂翻他的東西。

47讓孩子輕爬樓梯

做人處事箴言

父母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在公共場合的基本禮儀知識,如保持安靜、不製造噪音等。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遵守公共禮儀的習慣,這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從幼兒園接回的孩子往家走。她家住4樓,每天都要爬樓梯。這天孩子特別興奮,邊上樓梯邊跟媽媽大聲唱剛剛學會的兒歌,還發出“咚咚”的腳步聲,完全不顧是否影響到周圍的鄰居。

這時,就聽媽媽說:“寶貝,你不能這樣走路。在我們這幢樓裏,有一個3歲的小弟弟,還有許多的爺爺奶奶。如果你走路的聲音很大,小弟弟會被嚇著的,而且爺爺奶奶也受不了噪音,他們會很難受的。”

聽了媽媽的話,小女兒眨著一雙大眼睛說:“哦,媽媽,對不起,我忘了,我會注意的。老師也教我們在公共場合盡量不要影響別人。”

母女相視一笑,兩人輕輕地往樓上走去,盡量不發出聲音。

延伸閱讀

教孩子學會公共場合下的禮儀

在公共場合,我們就要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禮儀。孩子還小,父母一定要及時教給孩子在公共場合應注意的禮儀。孩子顯得有教養,父母臉上自然光彩。

1.走路的禮儀

走路的時候,如果道路比較窄,應該“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及時給各種車輛讓路。不要不自覺地走到路中間,給其他想超越的行人和車輛造成不便。幾個人一起走的時候,千萬不要為了“保持團結”而並排走,迫使後麵的人隻能乖乖地跟著你們後麵慢慢走。

在人多的地方,不可以橫衝直撞。如果碰了別人、踩了別人的腳,應該誠懇道歉。同樣,如果別人不小心碰了你或踩了你的腳也應該諒解別人。

如果穿著長大衣或風衣,上下車或樓梯的時候,一定要把衣服提起來,以免走在你身後的人不小心踩到衣角,而使你摔倒。

2.交談的禮儀

路上遇到熟人,應主動打招呼。如果需要簡短交談,應站在不礙事的路邊。如果兩個人相距較遠,又需要打招呼,可以揮手示意,或者緊走幾步到他附近再喊,不要隔著很遠就大喊大叫。

3.洗手間的禮儀

洗手間,很多都用英文作標誌。有的地方還在沿用“W?C”,現在基本上用“Toilet”和“Rest-room”或“Bath-room”。

我們都希望使用幹幹淨淨的洗手間,所以必須從我做起。每次用完後,無論是公共洗手間還是私人洗手間,都要放水衝洗幹淨再走,不要添髒添亂。洗完手後最好用紙巾把手和弄濕的洗手池台麵擦幹淨。有的洗手間還專門提供了烘手機、毛巾或紙巾等,洗手後千萬要注意把手擦開再走,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甩動雙手,弄得到處是水,甚至甩到其他人身上。有些人習慣在自己身上一抹,這些都是失禮的表現。

4.不可隨地坐臥

很多人在公共場合經常“不拘小節”,醜態百出。在街頭等公共場所我們經常可以捕捉到這樣一些不文明行為。有的人在廣場上席地而睡,有的人在路邊三輪車上隨意一躺,還有人坐到超市提供的推車上休息。雖說都是小問題,但讓人看著真的很別扭。告訴孩子,千萬別覺得好玩就跟著學。

5.不製造噪音擾亂別人

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是文明的表現。

居民小區裏,人們出出進進,關門時往往漫不經心地將門隨手一拽就會發出“哐啷哐啷”的響聲,擾得四鄰不安;在公交車上,有的乘客的手機響了,便拔高喉嚨開始回話,更有甚者,還夾雜著一些不堪入耳的“國罵”;在醫院的候診室裏,在參觀展覽的大廳裏,在大大小小的會議室裏,以及其他的公共場所中,有些人總是拉開嗓門大聲喧嘩、取鬧。

這種人旁若無人的製造噪音,攪得大家煩不勝煩、心神不寧。孩子如果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又沒有人加以引導的話,他們在公共場所就會也不懂得安靜,因為周圍司空見慣的嘈雜現象,沒有讓他們覺得“不懂得安靜”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父母切勿忽略這個小細節。

此外還要教孩子注意公共衛生,養成把果皮、果核、煙蒂以及其他垃圾扔進垃圾箱的習慣,需要處理痰、涕的時候,應該用紙先包起來,再扔進垃圾箱。乘車的候,要注意保持車內的整潔。如果製造了垃圾,要自覺用袋子裝起來準備扔到垃圾箱裏,而不要扔到車窗外。在車上,不要亂蹬、亂踏。

講給孩子的故事

沒禮貌的小蛐蛐兒

小蛐蛐兒很沒禮貌,更不懂得公共禮儀。夏季的夜晚,他常常在人們睡下之後大聲叫喊。

有一天,小螞蟻實在無法忍受,就對小蛐蛐兒說:“蛐蛐兒大哥,晚上大家都要睡覺,你唱歌的時候能不能小聲點。”

小蛐蛐兒一臉不屑地說:“你管得著嗎?我晚上精神好,有靈感,能創造出好作品!給你聽免費音樂還來找碴,你這個混蛋真不知好歹!”說著,一腳把小螞蟻踢得老遠,又旁若無人地大聲地唱了起來。

小螞蟻揉著跌傷的腿正難過,看見一個小孩輕手輕腳地走了過來,一下子就捉住了小蛐蛐兒……

告訴孩子

說髒話、亂罵人會給別人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感,引起他人的反感,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48讓孩子保持穿著整潔

做人處事箴言

讓孩子在吃飯、外出時都養成禮貌、整潔的習慣,他才更容易得到別人的接納。如果一個孩子穿著肮髒的衣服,這可能是他父母的責任,而不是他的過錯,但這會極大地影響他與其他孩子的交往。因此,父母不要忽視了孩子的儀容儀表問題。要知道,“外表美”與“內在美”原本就是統一的。

媽媽接沛沛放學,在校門口,剛好看見傳達室的大爺擋住一個穿著拖鞋、衣衫不整、髒兮兮的中年男子。

在回家的路上,沛沛問媽媽:“媽媽,爺爺為什麼不讓那位叔叔進學校呢?”

“你覺得那位叔叔怎樣?”媽媽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沛沛。

“那位叔叔太髒了,還穿著拖鞋,把衣服披在身上……”沛沛想了想又說:“對了媽媽,我知道,叔叔的行為不符合學生守則!”

媽媽摸著沛沛的頭笑著說:“你說得很對。像那位叔叔那樣衣衫不整的人,是不允許出入公共場合的。所以,我們平常應注意保持自己的儀容儀表優雅整潔,這是一種做人的禮貌。”

沛沛說:“我會注意保持穿著整潔的。”

延伸閱讀

教孩子保持良好的儀容儀表

生活中人們的儀表非常重要,它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禮儀素養,是人們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儀表是人舉止風度的外在體現,它包括人的形體、容貌、健康狀況、姿態、舉止、服飾、風度等方麵。一個人的德才學識等各方麵的內在修養都可以通過其外在的儀表表現出來。一個人的儀表體現了他對他人、對社會的尊重,表現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對生活的熱愛。儀態端莊、衣冠整潔會給人以朝氣蓬勃熱情好客、可以依賴的感覺,反之則會給人不美不禮貌的感覺,甚至使人望而生厭。

良好的儀態是一種修養,與容貌和身材相比,它是更深層次的美。容貌美隻屬於幸運的人,儀態美則往往屬於出色的人。因此,儀態美更富有魅力。

父母可以通過保持孩子的儀表整潔幹淨,使孩子看上去更可愛,更討人喜歡。也可以教給孩子基本的儀態規範,使孩子看起來更優雅。沒有人喜歡跟邋邋遢遢的人交朋友,保持孩子整潔的儀容,會使孩子更受歡迎。

為了維護自我和孩子的形象,父母有必要教孩子修飾儀容儀表。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孩子的衣飾整齊幹淨

衣服髒了要及時換洗,扣子掉了,或某處拉破了要及時縫好。衣服應該式樣簡單而樸素、寬鬆而輕便,能讓孩子有充分活動的餘地就行,不必要華貴,更不必需有過分的裝飾物。太複雜的衣服反而不易於保持幹淨整齊,飾物過多會失去稚氣,影響自然美。

2.告訴孩子要注意衛生

要勤洗澡,勤洗臉,脖頸、手都應要幹幹淨淨,並經常注意去除眼角、口角及鼻孔的分泌物。指甲要常剪,頭發按時理,不得蓬頭垢麵,體味熏人,這是每個人都應當自覺做好的。要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

口腔衛生是個人儀表儀容整潔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應保持牙齒的清潔,與人交往前忌吃生蔥蒜等帶氣味食物。不能當著客人麵嚼口香糖。有口臭者應及時醫治,同時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習慣。

要使儀容整潔,重在持之以恒,這對自我形象的優劣關係極大。

3.提醒孩子注意姿態

站、坐、走的姿態,麵部的表情,說語的聲音,手勢的運用,都是構成儀態的基本要素。為使孩子具有優美的儀態,父母應要求孩子:站姿挺拔,優美典雅;坐姿嫻雅,端正穩重;走姿穩健,輕快自然;目光熱情誠懇,微笑善良友好;說話發音清晰,用詞準確,語速、語調、語氣得當;手勢運用得體,規範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