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12(1 / 3)

延伸閱讀

教孩子學會與兄弟姐妹和諧相處

當代科學家在研究手足關係的時候,最令他們驚歎的一點發現是:孩子們和兄弟姐妹呆在一起的時間最長。

朝夕相處在促進手足聯係更緊密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他們之間產生摩擦的機會。衝突也許會讓父母感到頭痛不已,但是孩子們卻有可能從中獲益良多。

社會學家通過試驗證實,在手足“鬥爭”中成長的孩子掌握更多解決衝突的技巧。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勞裏?克萊默說:“和朋友關係不同,手足關係是沒辦法選擇的。因此在日複一日的衝突中,你學會了談判和妥協。”

具體來說,父母該怎樣教孩子與兄弟姐妹和諧交流呢?

1. 父母不應偏袒

父母要明白,孩子們吵架鬥嘴的時候不能偏護其中的任何一方。父母更沒有責任查明誰對誰錯,以法官的身份自居。另外,盡量不要拿你的孩子與其兄弟姐妹進行比較。這樣的話,會使處於弱勢的那一個孩子感到自己與兄弟姐妹格格不入或者不受父母喜歡。

有的父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小敏與弟弟發生衝突,不管誰對誰錯,父母總會讓小敏讓著弟弟。

一次,是弟弟不對,但媽媽仍說:“你是姐姐,就不會讓著弟弟!”

小敏很委屈地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你們為什麼一碗涼水端不平!弟弟之所以這麼蠻橫,就是你們慣出來的!”

10多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足以讓父母反思反思了。所以,此後父母再也不偏袒兒子了。

2.讓孩子坦白自己生氣的事實

如果你發覺孩子生氣或不滿,應該鼓勵孩子坦白說出來。讓孩子告訴兄弟姐妹他心裏的真實想法,即使“我討厭你”這種話也要坦白說出來。然後盡力想想辦法來平息爭吵。盡量不要讓孩子出言傷害或攻擊別人。因為孩子可能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他的兄弟姐妹,所以孩子的惡語也可以對其兄弟姐妹造成最深的傷害。“你很胖”“你很醜”這樣的批評造成的傷害可能永遠無法痊愈。

3.不要讓爭吵惡化

一般來說,孩子們長大以後,大家不呆在同一屋簷下,吵架的機會就會少很多。但是,如果在少年時期孩子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就非常惡劣,這種不快很可能會在孩子成年離家後一直持續下去。所以,在孩子年少時,父母應盡量要求孩子不說過激的傷害其兄弟姐妹的話,以免激化他們之間的矛盾。

4.引導孩子遇事相互商量

父母為孩子們提供的生活環境雖然大同小異,但孩子們在未來的成就卻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富貴,有的貧賤,總須互相幫助與扶持。兄弟姐妹能互相幫助,就能互相合作,所以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心斷金。”

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影響很大,凡事最好商量,最易合作共事。但父母應告誡孩子不可狼狽為奸,互陷於不義。當兄弟姐妹做錯事時,要勸善規過,切不可同流合汙。

孩子們之間誰在學習、生活上出了紕漏,犯了什麼錯誤,互相不要埋怨,不要坐視不管,更不要歧視對方。父母可引導孩子耐心細致地了解情況,做好幫助、教育工作,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幫助同胞改正錯誤的快樂。

5.經常組織孩子們團聚交心

父母應多組織孩子團聚交心。因為孩子成年後,有的結婚單獨分出去過,互相走動,彼此聯係的機會就會少很多,而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對他們的教育則會一直影響著他們。這種聚會的習慣,會使孩子們一直保持一家人的感覺,互相支持、鼓勵,互相幫助。這對孩子今後贍養、照顧父母也會起很大的作用。試想,逢年過節,孩子們都團聚在自己身邊,對父母來說自然是享不盡的天倫之樂。

講給孩子的故事

快樂的姐弟倆

從前,有一對姐弟,從小父母雙亡,姐弟倆就相依為命。

姐姐很照顧弟弟,教弟弟做人的道理,有什麼好吃的都會留給弟弟。吃飯的時候,姐姐照顧弟弟,給弟弟拿碗、筷子、勺子,還教弟弟怎麼把飯吹涼了再吃。

弟弟也很懂事,會不時地給姐姐夾菜。告訴姐姐不要太辛苦,自己長大了一定照顧姐姐。姐姐為他做飯的時候,他還在旁邊給姐姐唱歌解悶。

一天,弟弟說:“我得謝謝姐姐,我想用最美的歌聲來謝謝姐姐。我想為姐姐唱一首《世上隻有姐姐好》。”說著,弟弟真的就唱了起來:“世上隻有姐姐好,有姐的弟弟像塊寶。投進姐姐的懷抱,幸福享不了。”唱到“投進姐姐的懷抱”時,姐姐熱淚盈眶,緊緊地把弟弟抱在懷裏。

接著,姐姐也唱了起來:“世上隻有弟弟好,有弟的姐姐像塊寶。投進弟弟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唱完兩個人都笑了。

姐弟倆雖然很艱苦,但由於相互謙讓,相互關懷,所以日子一直過得很開心。

告訴孩子

兄弟姐妹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關心、照顧和體諒。用心愛對方,他們也會用心愛你。這樣,家裏就會充滿歡樂。

33讓孩子學會克製自己

做人處事箴言

孩子善於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訓練孩子的耐心,自己更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父母嚴於律己、善於克製,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才會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雷雷的性格特別急,做任何事都不願等待,想要什麼馬上就要拿到手,遲一點他就大叫大嚷。

爸爸經常和他玩警察捉小偷的遊戲。雷雷覺得當警察神氣,就隻願扮警察,不願扮小偷。為了糾正他的急脾氣,爸爸就提議和他輪流演警察。剛開始,他不同意,該他扮小偷時他就大喊大叫。但爸爸態度很堅決:不輪流演警察,就不陪他玩。

於是,雷雷隻好和爸爸按照約定的規則來決定誰當警察,誰當小偷,並且相互配合。時間長了,爸爸發現,雷雷在扮小偷時漸漸能夠克製自己,扮好“小偷”的角色,耐心等待當警察的機會;當警察時,在按遊戲順序該“退位”時,也能克製自己,交出自己喜歡的小手槍,甘心扮演“小偷”,等待“東山再起”了。

延伸閱讀

別讓孩子太急躁

現在很多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懂等待,想要什麼就得立即得到。當其他小朋友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時,他為了受到關注會大聲哭鬧,甚至在暗中搞點小破壞,想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當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能立刻擁有時,他急不可待,甚至會從小朋友手中搶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孩子缺少一種重要的心理能力——自我延遲滿足的能力。

延遲滿足是指孩子為了獲得更大的滿足,或以最佳方式獲得滿足,而對自己的欲望加以克製。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孩子要學會自我控製,學會等待。

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不是天生的,等待是需要學習的。如果你的孩子習慣於他一提要求,你就立即注意他,滿足他,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驕橫。

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品質等方麵的可塑性極強,因此,及早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效果會事半功倍。

1.所提要求應具體

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他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把你的這些目標細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要求。

然後,讓孩子明確你對他的要求,並向孩子解釋清楚你要求他這麼做的理由。比如,每天最多隻可以吃一支冷飲,看30分鍾電視,因為這樣不會傷害身體(眼睛)健康。

父母也可以用一件具體的事情作為孩子等待的標誌,比如:“你洗完澡就到吃水果的時間了。”要讓孩子明白,稍微等待一會兒他就會得到自己期望的東西。

2.教孩子學會用計時器

很多孩子急躁,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要等到什麼程度,有什麼具體的標誌自己可以把握。因此孩子會很迷茫。實際上,父母可以教孩子自己認識鍾表。告訴孩子,長針走到6的時候,動畫片就開始了。也可用鬧鍾或計時器,告訴孩子鈴響了蛋糕就烤好了。

如果孩子請求你的幫助,你可以告訴孩子,你正忙著,必須處理完手頭上的工作。但這需要等幾分鍾,等鈴聲響了,你就可以幫他了。記住,父母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真的在乎那幾分鍾,而是讓孩子學會等待。所以鈴聲一響,你一定要放下手裏的工作。

3.讓孩子在等待時有事可做

對孩子來說,等待的時間很漫長。大人也時常覺得等待的感覺不是很好。所以在孩子等待的過程中應讓孩子有事可做,這樣可以轉移一下孩子等待時的注意力。避免孩子因覺得等待很無聊而拒絕等待。

比如,等著坐碰碰車的時候,讓孩子玩玩別的玩具,或者講講故事、唱唱歌。也可以教孩子回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以前看過的海豚表演),或者把自己不能馬上吃到的棉花糖想象成胖胖的白雲,把不能馬上吃到的巧克力想象成黑泥巴,等等,讓等待變得有趣。

因此,父母最好隨時準備一些玩具、圖書,在孩子需要等待時把它們拿給孩子。

4.發揮語言的“製動”功效

在孩子快要控製不住自己的時候,父母說一句“再等一會兒吧”可能就會起作用。也可以教孩子自己提醒自己:“我們已經排第二個了,再過一會兒就輪到我們了。你看後麵的小朋友都沒有著急。”

5.等待的時間要適度

所有的孩子都願意讓父母高興,因此,孩子們會為自己接受父母的要求、認同父母的觀點而感到滿意、驕傲和快樂。但父母也不能因此就讓孩子等太久。比如,父母要帶孩子去遊樂場,卻在路上碰到熟人,然後沒完沒了地聊,而讓孩子等在一邊。孩子沒了耐心,自然會鬧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錯的那個其實是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等待是很漫長的。如果孩子盡管著急地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但還是耐心地等待了,父母就應該及時獎勵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不喜歡太急躁的孩子。

講給孩子的故事

狐狸博士的實驗

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能力。狐狸博士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請來森林裏所有的小狐狸們,分給他們每人一隻烤雞。告訴他們:“你們可以馬上就吃,但如果願意等一等,等我出去辦完事回來以後再吃,則可以得到雙份的烤雞。”狐狸博士說完後就離開了房間。

小狐狸們的表現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A類:早就垂涎欲滴,急不可耐,狐狸博士後腳還沒出門,他們已經拿起烤雞大吃起來。

B類:等了幾分鍾,看著別人吃得那麼香,實在忍不住了,也把烤雞吃掉了。

C類:耐心等待,一直等到狐狸博士回來,他們吃到了兩份烤雞。

之後,狐狸博士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

孩子們長大後,自我控製能力強的“C類”孩子討人喜歡,比較敢於冒險,自信、堅強、可靠、自製力較高。不僅在學習上表現優越,社會適應能力也很強,普遍都獲得了成功。

那些隻滿足眼前的欲望,沒有辦法克製自己的“A類”和“B類”孩子,在各方麵的成就都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