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2(3 / 3)

3.對孩子要有所求

父母為孩子做的一切似乎都出於本能,不對孩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也不要求孩子的回報。殊不知,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隻會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懂得付出。一旦父母“服務”不到位,甚至會遭到孩子的抱怨,因為他們已經把父母為他們付出當成了習慣,同時也使自己失去自己動手、為他人著想的習慣和本能。

所以,父母適當地提醒孩子來關心自己,偶爾向孩子尋求幫助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讓孩子在關愛別人的同時品味到付出的快樂。孩子隻想著自己而忽略父母的時候,父母可以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讓孩子知道不關心父母,父母也會不高興的。工作太累的時候,可以求孩子幫忙洗洗襪子、收拾桌子、打洗腳水等等,雖然父母心裏清楚孩子不可能做得完美,但不讓孩子做,孩子就永遠也學不會。當然,孩子樂嗬嗬地做完時,父母一定要很正經的感謝並誇獎孩子。孩子習以為常了,就會以此為樂。

4.讓孩子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苦是孩子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的起點。父母要經常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自己的辛勞、煩惱和不適(但不要嘮叨和抱怨),讓孩子認識和體會到父母同樣需要關心和幫助。同時,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洗手絹、擦桌子、倒垃圾等,讓他親身體驗父母每天的操勞和辛苦。這樣,孩子與他人交往時,就會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

當然,父母應向孩子講述、示範哪些行為和表情是他人尋求幫助的信號,教孩子明確他人的需要,並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關心及向別人提供幫助。這樣孩子就能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付出自己的愛心了。

此外,當孩子自私無理不願付出時,父母要立即製止並表示自己的失望與生氣。可以用“完全收回愛”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懲罰,即對孩子不予理睬、暫時讓他感到你不再愛護他,直到孩子願意認錯並道歉。在懲罰之前或之後,一定要給孩子講明“為什麼”和“以後應怎麼做”。

要想使孩子獲得他人的愛,首先要教孩子學會愛他人。父母都希望哪一天能享受到孩子的那份回饋的愛,那麼讓我們就不僅僅要愛我們的孩子,還要教孩子懂得愛,付出愛。

講給孩子的故事

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

“孩子們,曾經過過生日的請舉手”。老師的話音剛落,孩子們的小手就像森林一樣全舉了起來。

老師又問:“請你講一講自己的生日是怎麼過的?都收到了什麼禮物?”

教室裏立刻炸開了鍋,這個孩子說生日是在大酒店過的,那個孩子說生日收到過衣服、玩具、大蛋糕等禮物。沒有被叫到回答的孩子等不及了,自己站起來就大聲說起來。孩子們口中的場麵一個比一個氣派,禮物一個比一個高級。

老師微笑著拍拍手,示意大家停下來,然後問:“你們誰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

頓時,熱鬧的教室沒有了動靜,隻有幾個孩子舉起了手。

“那給父母過過生日的同學請站起來。”老師緊接著又說。

沒有一個孩子站起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

於是,老師把話題一轉,說:“我們從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到今天的健康少年,裏麵包含了多少父母的心血和汗水?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孝敬父母,體貼父母!我們也要為父母付出,讓父母感覺到我們愛他們!”

告訴孩子

其實父母要的很簡單,能在節日或他們的生日,聽到兒女送上的一句真誠的祝福,他們就很開心了。因為他們知道,這代表著孩子回饋的愛。

7讓孩子體會一下爸爸的辛苦

做人處事箴言

百德孝為先。孝不僅是一種美德和責任,也是一種做人的態度。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他的人品也將是值得懷疑的,他的心態也將是不健全的。跟這樣的人相處是很危險的。

王凱是個獨生子,但他卻對爸媽缺少關切之情,也不能正確理解爸媽對他的愛心。為此,爸爸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教育孩子。

雙休日爸爸騎車帶王凱到公園裏玩。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爸爸問道:“你覺得騎車有意思嗎?”王凱說沒騎過,不知道是否有意思。爸爸問他想不想試一下,王凱高興地表示同意。於是爸爸騎坐到後車架上,雙手伸直了把住車把,王凱跨到大梁上騎車,憑自己的操作使自行車滾滾向前,這使王凱興趣陡生。可他畢竟還小,騎過800米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小汗珠。最後他喘著粗氣停下來,好奇地問:“爸爸,你騎車帶我上學也這麼費力嗎?”爸爸說:“盡管我力氣大些,不過每天也都挺累,尤其是上坡時更費力氣。”

星期一爸爸照常騎車帶兒子上學。騎到一個上坡處時,坐在後邊的王凱忽然跳下來,用一雙小手推起車來。爸爸心滿意足,真誠地說了一句:“謝謝兒子,你現在知道關心爸爸了,這太使我高興了。”

延伸閱讀

教孩子學會孝敬父母和老人

近年來,很多家庭患上了“四二一綜合症”,即四個老人和一對父母共愛一根獨苗,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奶奶六十大壽,孩子非要先吃一塊生日蛋糕,爸爸不允許,孩子犯了橫:“不讓我先吃,你們也別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著說:“我愛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

付出12年的愛,得到的回報卻是“愛我一天也不行”,令人寒心,發人深省。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冷酷無情、自私自利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沒有使他們養成孝敬老人的習慣。

事實已告訴了我們,今天強化孝敬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孝敬長輩的起點,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假如孩子連孝敬父母都不懂,又談什麼尊敬其他長輩?談什麼關心他人?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和老人呢?

1.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要給孩子講道理,舉實例,讓孩子明白長輩辛苦勞動換來了一家的幸福,理應受到孩子的尊敬。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寫過一個《爺爺和孫兒的故事》。

爺爺老了,行動不便,吃飯時口水鼻涕一起流出來,兒子、媳婦嫌他髒,不讓他同桌吃,把他趕到灶邊獨個吃。

有一次,爺爺不小心把吃飯的瓷碗打碎了,兒媳破口大罵:“老不死的,以後給你一個木盆吃飯算了。”過了幾天,夫婦倆發現兒子米沙拿著斧頭像在做什麼東西,爸爸問:“米沙,我的寶貝,你在做什麼?”米沙一本正經地回答:“親愛的爸爸,我在做木盆,等到你和媽媽老了用它吃飯,免得打碎碗。”

這時,這對夫婦猛然醒悟,感到十分慚愧,把自己的父親請回來,並拿出家裏最好吃的給老人吃。

故事的道理很明白,父母是榜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學習父母、效仿父母。

2.要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多體驗,如讓孩子關心父母健康,參與家務勞動,父母生病時讓孩子照顧,端水送藥等。

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必要的,因為隻有在他們有了切身體驗之後,他們才能領會父母照顧他們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力量幫父母做事,為父母分憂解愁。父母要使孩子懂得:在家庭中,他不僅有享受父母愛撫的權利,同時也有自己應盡的義務。比如,聽從父母對於飲食起居、生活製度和用品購買的合理安排,樂於接受父母的正確要求,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在這種和睦的家庭氣氛中,孩子自然會尊敬父母。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在物質和精神方麵都最大限度地享受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父母向兒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隻有把大家給予孩子的愛轉化為孩子對大家的愛,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

3.父母應樹立自己的威信

有威信的父母才能獲得孩子的尊敬。父母的威信,嚴厲打罵 “打”不來,單純疼愛“疼”不來,用錢買它“買”不來,反複說教“說”不來。隻有在自己模範行為的影響下,在對孩子的幫助中,父母的威信才能真正樹立起來。

父母的威信來自他們的事業。當孩子閃動著好奇的眼睛開始觀察周圍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比如,爸爸是一位建築工人,他就可以指著新建的大樓告訴孩子:“這是爸爸親手建成的,會有許許多多的人高高興興地搬進去住。”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很能幹,這種自豪感可以使孩子從心底裏尊敬、佩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