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10(2 / 3)

挫折既可能磨礪意誌,也可能不同程度地給心理造成損傷,或者是自信心喪失、行為能力降低,或者是患上心理障礙。

為了使孩子將來不被挫折所嚇倒,能經得起挫折的考驗,戰勝挫折奮勇向前,所以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成為經風雨、見世麵、搏擊長空的雄鷹。但是現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在他們尚在繈褓中就為其設計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麵的保護,一旦遭遇困難和障礙,父母往往就替代他們來做出排解應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素質差,經受不起挫折的考驗。所以我們必須強調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1.培養孩子對待挫折的正確態度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上,同樣的挫折既可以產生消極的情緒,甚至心理障礙,也可以磨練他的意誌使他奮發向上。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會做得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嚐試,同時,還應讓孩子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難和挫折,而困難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於麵對困難和挫折,樹立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

2.有意識地創設和利用一些困難情境

經曆一定的挫折,對形成孩子的堅強意誌是極為有益的。孩子摔倒了之後再爬起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磨練過程。遭受一些失敗和挫折,並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戰勝它,就會為以後克服更大的困難和挫折奠定基礎。孩子通過用自己的力量去辦成某件事情,積累某些經驗,可以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產生一種求勝欲望和信心。因此,父母在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可能失敗的難題給孩子時,要教給他們一些擺脫困境、解決矛盾、克服困難的方法,讓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戰勝它。

3.多肯定、鼓勵孩子

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在精神上常常是最脆弱的,這時父母及時關心和鼓勵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會感到孤獨無助,會有被遺棄的感覺,會自暴自棄,有時甚至會出現輕生的念頭,父母及時地安慰、鼓勵和幫助孩子,孩子就會抑製和忘卻難過,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要避免任何消極否定的評價,如“不要再試了,再試也沒有用的”、“做不好就別做了”、“怎麼這樣笨,別人早就做完了”等,這種話隻會強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敗感,家長不妨采用一些積極肯定的評價。如“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我要表揚你,因為你已經努力去嚐試,有勇氣去試試就很好。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勁,你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爸爸媽媽相信你能行。”這既客觀地承認了孩子的失敗,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還為孩子提供了繼續努力的方向和動力,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讚揚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敗,從而慢慢學會承受和應付各種困難挫折。

4.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

挫折教育對於父母來說是如何引導受挫折的孩子,讓他們懂得挫折與競爭相伴隨,要成功必須戰勝挫折,從而培養孩子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強的意誌。由於人與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麵存在著種種差異,同一挫折對不同的孩子產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進行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較強,好強、好麵子,這一類孩子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沮喪心理,對這類孩子父母不要過多地埋怨、批評,而是點到為止,多加鼓勵;較自卑的孩子,本來對自己的能力就乏信心,父母切忌過多指責,而要多加安慰,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進行教育,能力較強的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重在啟發,讓他們發現受挫的原因,放手讓他們去解決問題;能力較弱的孩子,應該幫助他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製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計劃,使孩子既能避免產生恐懼心理,又能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5.讓孩子適當受一點批評

有的父母總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錯事,都不許說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隻聽得進讚揚的話,而不能接受批評的壞習慣,在學校一受到老師、同伴的批評,就逃課、逃學,與同伴發生衝突;在家父母稍說不是,就哭鬧或賭氣拒絕進食,要父母好話說盡才善罷甘休。作為父母,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自己不知道,但別人很容易發現,隻有當別人批評時,自己才知道錯在哪裏,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並非討厭自己,而是幫助、愛護自己,讓孩子懂得有了缺點並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就更受人喜愛。必要的批評能使孩子在悔悟之中鍛煉承受力,同時又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6.提供孩子鍛煉的機會

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並設計了各種方法來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日本孩子兩歲就開始意誌鍛煉,自幼兒園到小學,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冬天,男孩也隻穿單褲,女孩穿短裙,磨練與嚴寒作鬥爭的意誌和毅力;在韓國,家長給孩子穿上羽絨服,讓他們在冰窟窿裏呆上一陣後再出來,讓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而在我國,挫折教育做得卻很不夠,因此,作為家長要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餓他一兩頓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去幫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幹幹淨淨。

7.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對物對事對人的態度、情感和行為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過程中,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父母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要讓孩子看到自己麵對困難和挫折時沒有逃避和退縮,勇於麵對,用信心和勇氣感染他們,讓孩子注意到自己是以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對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有很好的示範作用。

如何麵對孩子的過失

父母箴言

一些家長聽到孩子有了過失行為時,總想遮遮掩掩,為孩子分辯、開脫。其實,這樣不但不利於教育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對於孩子的過失,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負責。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錯誤或失敗是在所難免的。要想孩子少犯錯誤,免蹈覆轍,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

著名的教育學家多湖輝曾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曆。

他念中學時,校風非常嚴格,課堂上答不出問題,就要留校補課。老師用心良苦,而他卻並不感激,而且對老師抱憎恨態度。他一向成績不好,經常留校,於是隻想如何在學校搗蛋。在高年級時,他和一群劣等生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搗毀了存放軍訓教材和槍械的教室。事後,他們才發現事情太嚴重,麵臨退學的危險。回到家裏,他準備接受母親的責打,但母親卻隻說:“現在你要後悔也來不及了,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這次滋事的後果,我想你心裏有數,所以我也不再說什麼了。你可能會被勒令退學,你就想想將來該怎麼辦吧!”

這些話比任何叱責更令他深感內疚和對不起父母,於是發誓此後絕不再給母親帶來任何麻煩。

有些父母不僅自己不能直麵孩子的過失,而且強詞奪理,千方百計為孩子的過失行為辯解,以推卸責任。這種護短行為是孩子成長的大忌。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對孩子的行為負責,同時也應該鼓勵孩子麵對過失,勇於承擔責任。

下麵這個故事對我們很有啟迪意義。

1920年,美國一個年僅8歲的男孩在踢足球時打碎了鄰居的玻璃。鄰居要求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不是個小數目。闖了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錯誤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可是他沒錢。父親說:“錢我可以給你,但一年後必須還我。”後來這個小男孩通過做家務和積攢零花錢終於在半年後還給父親12.5美元。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裏根。

裏根父親教育小裏根的故事說明,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使之付出一定的代價,就是對孩子的負責,對社會的負責。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家人為他們構築的愛巢中,很少有生活的憂愁和煩惱,更少有艱苦的磨煉,他們很難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心境和苦樂,一旦發生過失行為,後果往往由家長承擔,而孩子卻成了若無其事的旁觀者。這樣的結果,很容易使孩子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以及對社會形成不負責任的態度。有些孩子隨意破壞公共設施,竊取他人財物,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甚至威脅要離家出走,其根源就在於缺少社會責任心和家庭責任心。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才有可能使他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孩子有了過失時,父母一定要端正教育孩子的態度。

首先,要清醒地正視孩子的過失。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孩子需要從小培養,培養孩子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是立人之本。小孩猶如小樹,父母除了給小樹澆水施肥以外,更應注意剪枝修丫扶直樹幹,當發現孩子有了過失仍任其發展,就像樹木會長成畸形。

其次,查找原因,對症下藥。同樣的過失,產生的原因錯綜複雜,父母要仔細詢問孩子,深入調查,仔細分析原因,讓孩子明白過錯,並一起探討改正過失的補救方法。

第三,把握時機,強化教育。孩子有了過失,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善於抓住孩子醒悟和轉變的良機,進行耐心細致的工作,促使孩子轉化,對他們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樹立孩子的自信,使孩子進步的願望和行動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

培養孩子膽大心細的優點

父母箴言

父母不要動不動將害怕掛在嘴邊上,特別是不要與某些特定的環境聯係起來。如在黑暗中,在與孩子獨處時,此時若表現出害怕心理,孩子就會認為這種環境是可怕的,是孤立無援的。受這種心理影響的孩子,常常會在走向社會時產生恐懼心理。

男孩子時常吹噓自己的膽量,瞧不起膽小的人。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不管是膽小的男孩兒還是膽大的男孩兒,父母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不敢麵對人生、在困難麵前縮頭縮尾的懦夫,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膽量。

粗心的孩子在做作業時不專心,做完作業後不檢查,因為他們習慣於父母幫助檢查。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檢查並改正錯誤,這樣才能有助於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養成細心的好習慣。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細心。

膽大心細的孩子會成功,因為孩子隻有膽大心細,才能成為生活的主人和強者,才能真正賦予生活以美善,才有新發展,才能體現人的尊嚴與榮耀。喪失生活的勇氣,成了膽小鬼、可憐蟲,不能麵對生活的挑戰,就會喪失生活的一切。不思考,魯莽、輕率,就會攪亂生活的秩序。膽大心細才能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地應付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機。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膽大心細的優點呢?

1.首先為孩子設立一個標準

父母要告訴孩子膽大心細的標準。不少孩子認為膽大就是不怕死,敢打敢衝,這種理解是膚淺的、片麵的。父母要告訴孩子如何膽大才是正確的。為朋友義氣打傷同學不是勇敢,在課堂上起哄不是膽大,與老師對抗、不做作業、翻越街上的欄杆、騎飛車都不是勇敢。真正的膽大、勇敢應該體現在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尊嚴、家庭的名譽和個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上。

膽大體現在學習、工作和思想鬥爭各個方麵,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其一,不怕危險,但不莽撞。如不怕黑暗,不怕獨自在家和獨自趕路,不怕動物,不怕嚴冬酷暑。其二,不怕困難。不畏學習艱苦,不畏路途遙遠,不畏新任務與新變化。其三,勇於鬥爭。勇於承認錯誤,勇於同壞行為和壞思想作鬥爭。其四,不懼痛苦。不怕打針吃藥,不為病痛屈服。

心細即在行動之前對事情正當與否、如何行動有迅速而周密的思考,因而行動起來麵麵俱到,有條不紊。一個人隻有心細,辦事才會穩妥。父母要讓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做到凡事三思而行。

2.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勇擔生活的重任、勇鬥歹徒,會讓孩子自豪和崇敬。相反,父母若怕困難、對黑暗流露出恐慌、在歹徒麵前嚇得發抖,就會讓孩子感到羞愧,從而消極地影響孩子。

另外,可以用勇敢者的形象感召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在曆史傳記和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勇敢人物的故事。父母可以講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舍己救人的賴寧、克服困難捐助貧困學生的小學生李扶陽。可以講曆史故事,如“李寄斬蛇”的故事:小女孩李寄冒著生命危險,砍死大蛇,為民除害。父母還可以與孩子共讀有關勇敢者的文學作品,如《紅岩》。“紅岩魂”震撼了許多少年兒童的心,父母和孩子共讀《紅岩》,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會激發孩子真正的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