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6(3 / 3)

6.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死了。隻要細心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有進步的地方。可能對問題的認識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增強,可能某方麵科學文化知識增加,可能一次作業進步或者一次考試有進步,可能在勞動或公益活動方麵表現較好,可能文藝、體育取得好成績,可能有什麼小發明、小製作……關鍵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別的孩子比,哪怕發現一點微小的進步,也應及時肯定。不應該由於橫著比或高標準要求而看著不起眼,認為不值得一提就把點滴進步漠視、忽略過去。應該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優點是一步步發展的。

怎樣培養孩子的毅力

父母箴言

毅力也稱意誌力或堅持力。它是成才者必須具備的最重要品質之一。意誌薄弱是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表現在做事不能自始自終;麵對困難依賴成人幫助,獨立性差。這種結果與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關,父母必須重視孩子毅力的培養。

我們知道,毅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現在很多孩子身上都缺乏毅力,作為父母,培養孩子的毅力,實際上是在為孩子的將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毅力呢?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給孩子製定目標

父母應指導和幫助孩子製定短期與長遠的目標,使之有努力的奮鬥方向。孩子心裏有了目標,有了奔頭,就會為實現目標而去努力,表現也會變得堅毅並充滿勇氣。

 2.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由於自信仍是毅力的“精神基礎”,自卑者往往難有毅力。因此,父母應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方麵,來培養孩子的毅力。

3.讓孩子獨立活動

應盡可能讓孩子獨立活動,如讓他自己穿衣,收拾玩具,完成作業等。孩子在進行這些活動時,要克服外部困難與內部障礙,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中,可以使其毅力得到鍛煉。

4.培養孩子堅持的習慣

孩子的興趣常常會很快轉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學鋼琴、明天學電腦、後天再學繪畫,到頭來卻什麼都沒有學好。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對培養毅力往往起負麵影響。不妨鼓勵孩子一心一意專心致誌地做某件他感興趣的事,在獲得成功之前決不歇手。由於目標明確,孩子自己會要求自己克服困難堅持到底。即使遇到挫折也會不打退堂鼓,實際上孩子堅持一件事本身,即是對自己意誌力的培養和考驗。在孩子小的時候,無論是玩耍、看“小人書”,還是學習、做事,都要有始有終,養成習慣。如孩子學洗自己衣服,絕對不準借口累或手疼半途而廢……長此下去,就會習慣成自然,堅持也不再是難以克服的困難了。

5.為孩子設置障礙

父母應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障礙,為其提高克服困難的機會。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對他來說興趣不大的、平凡的或情緒上帶點不愉快的活動。不要怕孩子吃苦,更不可力圖減少生活和學習中的難處,倘若把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都有清掃的幹淨,他現時可能表現的平平安安,日後則會失去通過坎坷道路的能力。

6.展開競爭

想讓孩子把一件事情幹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進行比賽,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還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體會勝利的喜悅,當然,孩子其實很難戰勝父母,可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的精神,父母可以故意讓這他點。並在幹完事情後給予孩子表揚。

7.孩子遇困難時多給鼓勵

父母要適時、適度地給孩子肯定和讚許,期待的目光,溫存的微笑、親切的撫摸,對孩子都是鼓勵。在孩子完不在計劃時,父母要具體分析,切忌說“我就知道你幹不成事”等喪氣話。當孩子在接受意誌力考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出現意誌消沉。這時,父母要給予幫助、鼓勵,讓孩子鼓起勇氣過難關,使孩子得到很好的意誌力的錘煉,從而增強毅力。

8.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毅力。他人製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於外力約束,而自己製定的是內省成分,易於自律。不妨和孩子商量製定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如,進他人房間要先敲門;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勝負;特定時期不許幹擾他人等。即使父母違規也要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9.加強體育鍛煉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即培養了堅強的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堅持才能完成的運動項目,如慢跑、遊戲、爬山、登樓等,對鍛煉孩子的意誌力更有效。當然父母的要求也不能過高,因為運動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逼迫孩子一步登天往往事與願違,不僅達不到鍛煉意誌的目的,反而挫傷孩子的身子骨和寶貴的自信心,最終使孩子視堅持為洪水猛獸。

10父母要做出表率

如果父母自己都缺乏毅力,那麼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話。很難想象一個冬泳時因怕冷而半途而廢的父親能培養出不屈不撓練長跑的兒子,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首先也得做到。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父母箴言

有的孩子常常以父母的意見為自己的意見,非常順從父母,從而養成一種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的態度。父母應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要盲目地沉浸在孩子對自己表麵順從的喜悅之中。

父母管孩子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不管孩子則是父母的失職,這是常理。然而管要有度,不要把孩子管死,讓孩子自己對自己負責。隻有在對自己負責的基礎上,孩子才會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負責。

1.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孩子多麼小都要背一個小背包,父母的理由是: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背。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利用課餘時間在外邊打工掙錢,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工作掙自己的學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生活自理,是對孩子的一項基本要求。生活不能自理,樣樣由別人操心代勞,勢必造成孩子的懶惰、無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父母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人,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對待孩子,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談,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會給生活帶來許多樂趣。

比如,父母可以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準備一個專門的放置地方,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把它們送回“家”去;要讓孩子意識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隻是幫忙而已;要盡可能地用遊戲的方式吸引孩子參與收拾整理,並堅持不懈不斷強化,讓他們最終形成習慣。

2.讓孩子自己安排活動。

這一點對於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的孩子來說確實勉為其難,但這個意識卻要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種,及早萌芽。每次帶孩子出門玩,可以讓孩子想想要帶什麼,幾次提醒之後,孩子便主動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等孩子成熟了一點之後,可以讓他自己決定到哪裏玩、跟誰一起以及準備做什麼,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一下他的決定的優劣性和可能性;當孩子要帶東西出去而忘記帶、或者把帶出去的東西忘在外麵而發脾氣時,父母千萬不能自攬責任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想做的事應該自己安排好,並且學著負責到底。每次注意給孩子這樣的提醒、教育和幫助,孩子便逐漸地有了對自己“負責”的意識。

3.父母少管或不管

一位母親是這樣管教孩子的:從孩子上幼兒園時起,她就訓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父母做的讓孩子來提醒,孩子能做的父母從不代勞。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宮學畫時忘記了帶紙,她看到後隻是在一旁提醒道:“再檢查一下,有忘記帶的東西嗎?”孩子漫不經心地回答:“沒有。”背起畫夾就走了,到了教室才發現沒帶紙,隻好再回家去拿。有的人說她這樣不管孩子未免太過分了,她認為許多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這樣他們才會逐漸學會對自己負責。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管教得越多,就會在孩子身上造成越多的問題。不少父母以長者自居,言行專製,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為由,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企望孩子時時處處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孩子做這不行,做那不行,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全由父母支配,結果使得已經有了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受到傷害。父母表麵上管了孩子的事,卻管不了孩子的心,這種專製式的管教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極易誤入歧途。

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在父母的“周全”中享受,而父母事事“不管”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危機感,讓他們主動去管自己。讓孩子這樣管下去,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對自己負責。

4.讓孩子知道“怪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要試著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責任都放到他自己的身上,讓孩子自己承擔。比如,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你應該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為什麼會這樣?”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已經努力了,是爸爸沒有幫助你。”雖然隻是一句話,卻反映出了觀念的不同。如果你無意中幫助孩子推卸了責任,孩子將會認為自己無須承擔責任,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要指導孩子在自己行為的選擇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比如讓孩子理解按時起床,去學校遲到了應“怪”自己,而不能怪媽媽或爸爸;要讓孩子懂得過馬路必須走人行橫道,否則出了交通事故自己要負主要責任。

總之,父母要注意通過正確的家教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勇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怎樣培養孩子的領導才能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個具有領導力的人。一個具有領導才能的人,是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能夠帶領大家的人。領導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的。父母不要隻想著讓孩子智能開發,而錯過了培養孩子的領導才能。一個有領導才能的孩子,將來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一群在山裏野餐的孩子走錯了路,在潮濕與饑餓中度過恐怖的一夜之後,她們無望地失聲痛哭。“人們永遠也找不到我們,”一個孩子絕望地哭泣著說,“我們會死在這兒。”然而,11歲的伊芙蕾·湯站了出來。“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我爸爸說過,隻要沿著小溪走,小溪會把你帶到一條稍大點的小河,最終你一定會遇到一個小市鎮,我就打算沿著小溪走,如果願意,你們可以跟著我走。”結果,他們在伊芙蕾·湯的帶領下,勝利地穿出了森林,最後她們的歡呼聲迎來了救護人。無疑,伊芙蕾·湯是個具有領導才能的孩子。

孩子的領導才能是各種能力的綜合。在發揮領導才能的過程中,孩子的綜合分析、創造、決策、應變、協調、任賢、語言表達、自學等能力得到相應的鍛煉。

孩子在同伴群體中領導地位的樹立和領導才能的體現,與普通意義上成人群體中領導地位的樹立和才能體現不同,它不是由權力因素,而主要是由非權力因素決定。具有這種影響力的孩子比較自信,而且其應變、交往、語言表達等能力也較其他孩子強,常常使同伴對其產生親切感、信賴感和佩服感。

領導才能不但對孩子將來有好處,對孩子目前在學校裏的表現也有幫助。孩子在教室及課餘活動中所表現的領導才能,比智力或學業成績更能準確地預測他們未來的成就。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著手培養孩子的領導才能呢?

1.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當交給孩子一項任務時,他能充分自信地去完成。這些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他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特別是當孩子參與和他具有同等能力的夥伴進行競賽時,他不但敢於參加,而且躍躍欲試,有一種非成功而不罷休的勁頭。有些孩子卻缺乏自信或者依賴性很強,所以總也不敢承接單獨去完成的任務。其實,依賴性是孩子喪失自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父母對孩子不應嬌慣,哪怕是孩子病後,也應該盡量讓他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

2.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由於領導者總是要用別人來做事的,因此,領導者要有能力理解別人,與人溝通,協調矛盾,解決分歧。這樣,他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別人才會聽他的。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必須培養孩子理解別人、團結別人、與別人溝通的能力。

3.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對於孩子來說,其責任感主要表現在他對自己、對他人以及處理日常生活各種事情的態度上。因此,父母不僅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讓孩子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待父母交給的任務以及在群體活動中分配給自己的任務要認真完成。

4.培養孩子運用知識的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作為現代社會的領導者,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不僅如此,還必須能夠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的實踐、生活中去,解決實踐和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領導能力,必須讓孩子認真學習,積累知識,不斷地學會運用知識。

5.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

經常聽到孩子說:當小孩真不好,什麼都得聽大人的,要是我是大人就好了……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原因很清楚。許多父母總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所以一切都替他安排得好好的,甚至連孩子和誰玩、玩什麼、用什麼玩、怎樣玩、在遊戲中當什麼角色等等都要父母來決定。其實,孩子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感受“自我”和“自我存在”,具有強烈的獨立行動的願望並開始了決策。因此,父母應尊重孩子在興趣選擇、價值判斷等方麵享有的權力,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導和最低限度的幫助促進他獨立自主性的發展。

6.要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個領導者不可或缺的素質。創新能力潛藏在每個孩子身上,甚至是3-4歲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創造力。如果這時能及時、科學地進行開發、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就會很好地發展。例如,用獎勵的方式嗬護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天性好奇,對周圍事物有探索的興趣,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因某一具體行為受到獎勵時,就意味著這一行為日後更有可能發生,同樣道理,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獎勵的孩子,都願意繼續進行某種試驗和探索。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7.培養孩子善於用人、善於組織的能力`

領導者在製定計劃解決一些大問題時,需要不同的人共同去做,他要對大家進行分工。這樣,他需要知道誰適合幹什麼,並善於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去解決大問題,完成共同的任務。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善於用人、善於組織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多與同伴一起玩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孩子;父母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玩,但要扮演被領導的角色。

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父母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中舉行一次野炊,你就要調動每個家庭成員的積極性,包括孩子。讓他知道每個人的付出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集體活動的完美成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而是每個成員合作而來的。

很多孩子都喜歡到郊外野餐。這天是周末,父母決定帶威爾遜和埃迪去國家公園野餐。前一天,一家人進行了分工,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11歲的威爾遜負責準備調料,9歲的埃迪提出負責所有餐具。爸爸提醒孩子們應該列出一個單子,這樣可以防止遺漏,如果家裏不夠還可以去買。埃迪很快列出了單子,請爸爸過目後便開始準備了,威爾遜卻跑到外麵玩去了。

爸爸警告他要帶齊調料,否則野餐時大家都不能吃好,威爾遜一邊往外跑一邊說:“放心吧爸爸,我會帶好的。”爸爸不大相信他會準備齊全,想自己來做,轉念一想應當給威爾遜一個教訓,一個鍛煉的機會,便沒有再督促他。威爾遜玩到很晚才回來,到廚房裏忙了一會兒,搞出來一袋子瓶瓶罐罐便回房去睡了。第二天一早出發,爸爸並沒有檢查威爾遜的準備工作,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

走了兩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肉烤熟後,爸爸開始往烤肉上倒調料,卻怎麼也找不到烤肉汁,隻好問道:“威爾遜,烤肉汁在哪裏?”威爾遜伸手到袋子裏去找,怎麼也找不到。

“我記得從冰箱裏拿出來的,怎麼會沒有?”

“你有沒有列在單子上?”

“我沒有列單子,我記得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 威爾遜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裏等著。最終,威爾遜沒有找到烤肉汁,慚愧地低下了頭。由於疏忽,威爾遜不但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家人,使本來快快樂樂的活動大為遜色。不過這次野餐對威爾遜的教育卻是深遠的,讓他懂得了作為集體的一員應該具備責任心,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否則會使整個集體的利益受到損害。

團隊精神是指一種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堅毅奮鬥到底的精神。孩子參加的第一個團體活動是家庭活動,盡管家庭與孩子的同伴團體不一樣,但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因此,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自然而然地從家庭開始,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在家庭生活中讓所有的人都清楚自己的職責,然後“合作”做事。

孩子們從小在家庭中學到的知識、培養的精神,都會滲透到他們的性格中去,在他們長大後帶入社會。一個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會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集體操作,並發揮積極作用,不懂合作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會遇到許多麻煩,並且會變得越來越無所適從。

父母要努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們懂得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得整體活動得以進行。這裏並不是要求孩子們放棄自己的要求,而是讓他們知道如果想使整個家庭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亂,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要求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滿足,需要每人都向同一方向努力,學會考慮如何做才能使家庭整體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護;要使孩子所想的不僅僅是自己需要什麼,而是整個活動、整個家庭需要什麼;要訓練孩子的合作思維,父母不要無限度地遷就孩子的願望,盡管有時這種願望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它卻意味著父母要做出過多的犧牲,更重要的是,應該保證孩子受鍛煉的機會。

家庭會議可以當作一個團體,它能讓孩子有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合作”做事之前可以召開一個家庭合作主題討論會,主題是有關生活團體合作內容的,比如關於孩子的年齡與做事的能力,關於大家生活在一起應相互幫助,關於每個人應負的責任;全家準備出去旅行時,孩子可以發表意見,父母要加以考慮;當討論某一個星期日下午采取什麼行動時,讓孩子擔任主持人,集中其他人的意見,主持投票,宣布結果等。

這樣的討論會能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個生活團體的概念,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相互幫助,隻有這樣才能生活圓滿。在進行這樣的討論之後,讓孩子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做。當然,這些事情雖然是孩子自己選擇的,但他不一定會很好地完成,這是父母就有合理的依據來要求他實踐自己的諾言。這樣做的時候,父母不是以長輩的權威來壓製孩子,而是以團體負責人的身份來檢查隊員的工作,提醒他作為一個團體成員要盡的職責。

孩子七八歲時,父母應該鼓勵他們盡可能參加各種類型的團體。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參加較大的團體,但研究表明,孩子們更容易與範圍較小的團體融為一體,如以某項技能、興趣愛好、社會服務等為基礎的特定團體等。這些有主題的團體成員在個性、興趣和社會技能等方麵更有可能處於同一水平,因而更容易相處。這些特定團體包括:運動隊、樂團、計算機輔導班、圍棋學習班、喜劇俱樂部、舞蹈班等,還有以性格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班、人文科學班等,或者附屬於成人組織的團體等。

父母還可以用這樣的一個遊戲來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準備一個小盒子和10個乒乓球或彈子球;球要統一規格,其中一個球與其他球的顏色不同,可以用彩筆做記號,被指定為“基準球”;以盒子為目標並在距其1.5米處畫一條線,從這裏為基準,第一個參加者首先彈出“基準球”,盡可能接近目標,其他人輪流彈其他球,漸漸把“基準球”撞到盒子邊;一輪不行就進行第二輪,直到“基準球”撞到盒子邊緣為止。這個遊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與家人團結的精神,在做這個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發現隻有與人親密合作,才會更容易地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