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花隱老人(3 / 3)

韓生毫不猶豫,翻身下馬,執鞭緊追。巨人似畏懼非常,腳步踉蹌,在地上蹣跚挪步,身形搖晃不穩,仿若醉酒老翁。韓生步步緊逼,巨人愈發窘迫,身軀持續縮小。俄頃,已縮至一尺長短,而腦袋卻如大甕,圓滾滾、沉甸甸,脖頸纖細難以支撐,似欲傾頹。

韓生一路追逐,直至病家門前。待他回首望去,巨人竟消失得無影無蹤,唯餘寒夜冷風呼嘯依舊。韓生滿心狐疑,此怪究竟何物?是山中精魅,還是邪祟妖邪?此事蹊蹺非常,韓生苦思無解,終成心中謎團。後經汶陽範灼亭之口傳出,在泰安城中引發諸多猜測與議論,為這古老城池添上一抹神秘莫測的奇異色彩。

亡兒汝佶,降世之初便展露非凡靈慧。其眼眸清澈明亮,仿若藏納萬千星鬥,靈動光芒閃爍其間,對周身萬物皆懷赤子好奇,探索之欲熾熱難熄。

啟蒙之際,汝佶即顯天資卓異。識字未幾,便能驅遣文字,如巧匠運斤,將其巧妙組合,八股文章初成,已見雛鳳清聲之姿。每有習作時刻,他仿若置身無人之境,外界喧鬧嘈雜盡皆化為烏有,獨留他與筆墨紙硯相伴。其全神貫注,沉浸於文學天地,或凝眉深思,或奮筆疾書,靈感如清泉汩汩不絕。

先生見之,亦不禁擊節讚歎,屢屢宣稱此子必成大器,來日定能在文學仕途大放異彩。家族長輩聞之,喜上眉梢,對他寄予厚望,悉心栽培,盼其能光宗耀祖,重振家門輝煌。汝佶於眾人期許目光中茁壯成長,似一顆璀璨星辰,在文學蒼穹徐徐升起,前途無量,令人無限憧憬。

時光悠悠流逝,汝佶年歲漸長,而我因朝廷征戍之命,遠赴西域邊塞。家中頓失約束指引,汝佶恰似脫韁之駒,開始在詩社中與一眾才士縱情交遊。

彼時,公安、竟陵兩派文風盛行,如靡靡之音,惑人心智。詩社才士多為其追隨者,崇尚其新奇險怪、幽深孤峭之文學風格。汝佶身處其間,初涉文學正途尚未穩固根基,遂被此風席卷,漸入歧途。

他開始醉心於雕琢文字,追求辭藻華麗,務求語句奇崛,以博眾人驚歎。然徒有其表,文章內涵空洞,思想深度匱乏,如華而不實之錦繡,徒具其形,而無其實。昔日家中滿架經史典籍,曾是他汲取智慧源泉之處,如今卻被冷落一旁,積塵漸厚。曾經胸懷的文學壯誌雄心,在這股風潮衝擊之下,亦如風中殘燭,搖曳不定,漸趨迷失。

他與詩友們常徹夜長談,話題不離公安、竟陵之作。或研討某篇奇文之獨特筆法,或爭論某句險韻之精妙運用,卻忽視了文學之根本在於表達真情實感、傳遞深刻思想。如此以往,汝佶在文學迷宮中徘徊愈深,離正道愈遠,創作之路逐漸偏離正軌,陷入迷途而不自知,令人歎息。

歲月流轉,汝佶前往泰安,依附於朱子穎。機緣巧合之下,他得見《聊齋誌異》抄本。此抄本如神秘寶藏,一經開啟,便釋放出無盡魔力,將汝佶深深吸引。

聊齋世界裏,狐妖鬼魅、花妖木怪紛至遝來,奇人異士、仙凡愛戀纏綿悱惻。其故事奇幻莫測,情節跌宕起伏,筆觸細膩獨特,每一篇皆似一扇通往神秘異世界的大門。汝佶一頭栽入其中,如癡如狂,仿若置身仙境,不知今夕何夕。

他為聊齋之魅力所傾倒,遂立誌模仿其風格創作。自此,他日夜沉浸於聊齋故事之中,反複揣摩每一處細節,每一種筆法。不僅如此,他更如執著的探險家,遍訪市井街巷、荒村野嶺,搜羅各種奇聞軼事,隻為豐富自己的創作素材庫。

然在這癡迷模仿過程中,他卻迷失了文學創作之多元性與深度追求。家中長輩見他如此,憂心忡忡,多次苦口婆心勸誡,盼他能迷途知返。但汝佶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他的創作之路越走越窄,作品風格漸趨單一,皆籠罩在聊齋陰影之下,不見自身獨特光芒,終致才華空耗,文學之路坎坷難行,隻留下無盡遺憾與悔恨。

平陵城東、鵲華橋西,有一處人間仙境,乃花隱老人幽居之所。此地仿若與世隔絕,靜謐祥和,亭台水石錯落分布,花草樹木繁茂生長,四季芬芳不斷,宛如世外桃源。

花隱老人,身世成謎,無人知曉他來自何方,亦不知其真實姓名。他就像這方天地的守護精靈,默默守護著這片繁花盛景,不與塵世過多糾葛。平日深居簡出,與花鳥魚蟲為伴,與清風明月為友,怡然自得。

然若有看花之人慕名而來,老人絕不拒之門外。他總是滿懷熱忱,拄杖相迎。雖身軀佝僂,步伐蹣跚,卻難掩眼中熱情。引領來人入園,他便如靈動畫師,手舞足蹈地介紹每一處景致,每一株花卉。口中滔滔不絕,講述花卉習性、來曆典故,如數家珍。

晨曦微露,陽光溫柔灑落,亭台水石皆披金紗,熠熠生輝。老人早已起身,忙碌於花叢之間。他仿若能與花卉對話,熟知其喜怒哀樂,知曉每一朵花的需求。澆水施肥,修剪枝葉,皆恰到好處,如同嗬護自家孩兒般精心。

偶有稀客到訪,老人更是喜出望外。他會引領客人漫步庭院,一邊賞花,一邊講述花卉背後故事。從古老傳說到文人軼事,從培育心得到賞花雅趣,他皆娓娓道來。眼神中滿是深情與自豪,仿佛這些花卉是他生命的全部意義。在這方小天地裏,他遠離塵世喧囂紛擾,與花相伴,歲月靜好,盡享自在愜意人生。

岱廟環詠亭,曾發生一段神秘莫測之事,令士人終生難忘。

那是一個深冬寒夜,北風呼嘯,如惡鬼咆哮,吹得岱廟門窗瑟瑟發抖。士人獨居環詠亭,擁爐而坐,仍覺寒意刺骨,無奈熄燈就寢,以求片刻溫暖。

夜半時分,士人於半夢半醒間,恍惚察覺一絲光亮。起初以為是爐火未熄,不以為意。然光亮漸強,且自天花板破洞處傾瀉而下。士人詫異,披衣起身,循光探源。

湊近破洞,定睛一看,隻見一美婦現於眼前。其身形嬌小,不足二尺,宛如精致人偶。身著紫衣青衿,紅鞋鮮亮,發髻時髦,麵容嬌豔絕美,卻透著一絲妖異。她正於屋內生火做飯,動作輕盈嫻熟,旁有短腿小幾,錫燈閃爍,映得美婦如夢如幻。

士人心中一驚,暗忖此女定非凡人,恐是狐妖。正思忖間,忽感鼻腔發癢,一個噴嚏脫口而出。美婦受驚,慌亂間碰翻小幾,錫燈墜地熄滅,身影瞬間消失,唯留士人呆立原地,滿心驚愕。

天亮之後,士人拆天花板查看,隻見黃泥小灶光潔如新,鐵釜小巧,飯尚未熟,小錫燈倒扣,油跡狼藉,唯生火處紙張完好無損,此景愈發證實他心中所想。

此事過後,士人內心久久難平。他對狐妖之事充滿好奇與敬畏,遂四處探尋狐妖傳說記載,與友人相聚亦必談及此事。他常陷入沉思,狐妖現身究竟是岱廟靈氣所致,還是自己命中機緣?其美麗身影與奇幻經曆,如鬼魅般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甚至夢中亦常見那紫衣青衿之影,令他對世間神秘事物之認知徹底改變,從此對這神秘莫測的世界充滿了更多的敬畏與探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