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花隱老人(1 / 3)

在乾隆甲子年那個平凡而又特殊的歲月,亡兒汝佶呱呱墜地,開啟了他短暫而又充滿波折的一生。他自幼便似一顆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星辰,聰慧的天資在尚是垂髫小兒時就展露無遺。當別的孩童還在牙牙學語、懵懂玩耍之際,汝佶已能在那一方小小的書桌前,對著儒家典籍認字誦讀,且讀書未多,便能提筆書寫八股文。那稚嫩的筆觸下,流淌出的文字雖稍顯青澀,卻已初現才情與靈氣,令家中長輩與私塾先生皆為之驚歎。

乙酉年,汝佶仿若一顆新星在科舉的天空中嶄露頭角,鄉試中舉。這一喜訊如春風拂過家門,使得整個家族都沉浸在喜悅與自豪之中。中舉之後,他深知學問之路漫漫,遂開始涉足詩古文的浩瀚海洋,試圖在這片更為廣闊深邃的文學天地裏探尋真諦、汲取養分。然而,初涉此境的他,猶如在茫茫迷霧中摸索前行的旅人,尚未尋得那通往文學殿堂深處的門徑。

恰逢我因朝廷之命從軍西域,家中少了約束與引導之人。汝佶在那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之時,開始與詩社中的才士們頻繁交遊。那些才士們,多崇尚公安、竟陵兩派文學。他們的言辭如涓涓細流,在不經意間緩緩滲入汝佶的心田,逐漸將他原本紮實質樸的文學根基悄然侵蝕。汝佶在他們的影響下,仿若被那新奇綺麗的文風施了魔法,開始醉心於追求一種標新立異的文學表達。他將大量的精力傾注於文字的雕琢之上,精心打磨每一個字詞,試圖以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令人驚歎的文學城堡。然而,在這看似絢爛的外表之下,卻漸漸忽略了文學作品所應蘊含的深刻內涵與思想深度。

他常常與詩友們在那靜謐的月夜或是燈火闌珊的長夜,圍坐在一起,高談闊論。他們的話題總是圍繞著那些公安、竟陵派的經典篇章,探討著如何以奇崛的語句、獨特的意象來彰顯自己的文學品味。家中那滿架的經史子集,曾經是他汲取知識養分的源泉,如今卻被他漸漸束之高閣,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曾經那懷揣著的宏偉文學抱負,在這股新興文學風潮的席卷之下,也如風中殘燭,漸漸迷失了方向。

後來,汝佶前往泰安依附朱子穎。在那泰山腳下的寧靜之地,他偶然間邂逅了一本尚未刊刻問世的《聊齋誌異》抄本。那抄本中的奇幻故事,如同神秘的魔法畫卷,在他眼前徐徐展開。一個個狐妖鬼魅、奇人異士的形象,在蒲鬆齡那獨特筆觸的勾勒下,躍然紙上,仿佛擁有著鮮活的生命。汝佶瞬間被這充滿奇幻色彩與獨特魅力的文學世界深深吸引,如癡如醉,仿若陷入了一場無法自拔的夢境。

他開始日以繼夜地沉浸於《聊齋誌異》的世界之中,反複研讀每一個故事,試圖剖析其中的精妙之處。他不僅滿足於閱讀,更妄圖模仿聊齋的風格進行創作。他的身影時常穿梭於市井街巷、鄉野山林之間,像一位執著的尋寶者,四處搜集各種奇聞軼事,將之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他的眼中閃爍著興奮與狂熱的光芒,腦海中不斷構思著一個個奇幻的情節與獨特的人物形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卻如同走進了一條狹窄的胡同,越走越遠,漸漸忘記了文學創作應有的多元性與思想深度。家中長輩見他如此癡迷,雖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誡,試圖將他從這文學的迷宮中拉回正軌,但他的心早已被聊齋的世界緊緊束縛,難以掙脫。最終,他在這文學的歧途上越陷越深,創作之路也越走越窄,直至生命的盡頭,徒留無盡的遺憾與歎息。他遺留的詩文,我僅匆匆交付給孫樹庭等人,權且留存作為父親的一點微薄紀念。我因內心的悲痛與愧疚,從未有勇氣好好整理編次他的遺作。唯有他所寫的雜記,雖未成完整之書,但其中所記載的些許瑣事,卻如散落在歲月長河中的點點珍珠,時有可取之處。於是,我強忍著心中的哀傷,仔細挑選數條,附於此處,也算不埋沒他在那無數個寒夜中,孤燈相伴、嗬凍苦吟的辛勞。隻可惜他一生在文學之路上徘徊迷茫,最終百事無成,僅靠這些無關宏旨的著述之詞,勉強留存他在這世間的一抹淺淺的名字。

在平陵城之東、鵲華橋之西,有一處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居所,那裏住著一位神秘的花隱老人。無人知曉他來自何方,亦無人清楚他的真實姓名與身世背景。他就像一朵悄然綻放在塵世角落的幽花,獨自散發著獨特的芬芳,卻又將自己的根脈與過往深深隱藏。

老人的居所,是一座充滿詩意與雅致的庭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地分布其間,與周圍的水石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水畫卷。而那庭院之中,最令人稱奇的當屬那琳琅滿目的花卉。這裏仿佛是花卉的王國,各種品類的花卉彙聚一堂,爭奇鬥豔,競相綻放著自己的美麗。

平日裏,花隱老人深居簡出,不與人過多交往。他就像一位遺世獨立的隱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與花草為伴,與清風明月為友。然而,若是有慕名而來的看花之人,老人卻從不忍心拒絕。每當此時,他那原本略顯孤寂的身影便會瞬間煥發出活力。他總是拄著那根陪伴他多年的拐杖,緩緩起身,彎腰駝背卻又步伐堅定地在前引導。他的手如同靈動的指揮棒,不停地指向每一處花卉景觀,口中也不停地訴說著花卉的名稱、習性與來曆。他的眼神中滿是熱情與期待,生怕來人不能盡知、盡見那些花兒的美麗與獨特之處。

踏入庭院,仿若踏入了一片花的海洋。園子裏幾乎沒有一絲空地,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繁花似錦。各種奇異花卉的殊香異色,紛紛揚揚地彌漫在空氣中,無邊無際,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其中,蘭花與菊花、竹子,更是堪稱天下奇絕。蘭花品種繁多,有的色澤鮮豔如紅妝少女,有的素淨淡雅若白衣仙子;菊花亦是色彩斑斕,墨菊如夜之精靈,散發著神秘的氣息,綠菊似春日新柳,洋溢著清新的活力。還有那丹竹,通體純赤,如燃燒的火焰在風中舞動;玉竹則純白無瑕,宛如冬日初雪,純潔而靜謐。其他的竹子,或方形或有斑紋,或紫色或多節,每一種都有著獨特的形態與韻味。即便這些竹子並非人們日常習見之物,但它們的名聲卻早已如雷貫耳,為眾多愛花之人、文人雅士所傳頌與向往。

每當晨曦微露,第一縷陽光溫柔地灑在庭院的亭台水石上,折射出迷人的光影。花隱老人便會早早起身,如同一位虔誠的守護者,緩緩步入花叢之中。他的身影在繁花間穿梭,熟悉地照料著每一株花卉。他就像能聽懂花兒的語言一般,熟知每一朵花的習性與需求。何時該澆水,澆多少水量;何時需施肥,施何種肥料,他都了如指掌,精心嗬護著這些他視為珍寶的生命。

偶爾,會有稀客來訪。或是遠方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或是偶然路過此地被庭院美景所吸引的路人。每當此時,花隱老人都會熱情地接待他們。他會引領著客人在庭院中緩緩漫步,興致勃勃地講述每一種花卉的來曆與故事。他的眼神中滿是深情與自豪,仿佛這些花卉不僅僅是他親手栽種培育的植物,更是他的孩子,是他生命中最珍貴的夥伴。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裏,花隱老人與花為伴,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紛擾,過著自在而愜意的生活。他的庭院,就像一座與世隔絕的心靈港灣,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堅守著一份純粹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