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閑談12(3 / 3)

肅寧,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文化底蘊的小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曆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孕育出了無數的文人墨客與賢能之士,他們如同繁星點點,照亮了這座小城的天空,也為華夏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老儒王德安,便是其中一顆最為耀眼的明星。他自幼聰慧好學,勤奮刻苦,對知識有著如饑似渴的追求。在那無數個挑燈夜讀的日子裏,他沉浸在經史子集的浩瀚海洋中,汲取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在那一次次與師長的探討交流中,他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思維視野,提升自己的學識修養。終於,在康熙丙戌年,他憑借著自己深厚的學識功底與卓越的才華,高中進士,一時間,聲名遠揚,成為了眾人敬仰的對象。

他學識淵博,精通經史,對詩詞歌賦、諸子百家皆有深入的研究與獨到的見解。他的講學風格生動有趣,深入淺出,能夠將那些深奧晦澀的經典知識講解得通俗易懂,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先姚安公曾有幸師從於他,在他的門下受業多年,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如癡如醉地學習經史子集,廢寢忘食地鑽研詩詞歌賦。在王德安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先姚安公不僅在學業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更在品德修養與為人處世方麵受到了深刻的熏陶與影響,為日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德安先生一生嚴謹治學,對知識的追求一絲不苟,同時,他對世間的奇異之事亦抱有濃厚的興趣。他認為,世間萬物皆有其奧秘與規律,那些奇異之事或許正是大自然或神靈向人類展示其神秘力量的一種方式。他曾在夏日的一天,陽光熾熱地灑在大地上,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悶熱的氣息。他在外出訪友的途中,路過一位友人家。友人的宅邸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尤其是那座園亭,更是別具一格。園內綠樹成蔭,鬱鬱蔥蔥的枝葉仿佛為大地撐起了一把把巨大的遮陽傘,帶來了一片清涼;亭台軒敞,造型典雅,飛簷鬥拱之間盡顯古樸韻味;清風拂麵,送來陣陣花香與樹葉的沙沙聲,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之中。王德安先生被這園亭的美景所吸引,心中萌生出在此下榻的念頭,想要在這清幽之地好好休息一番,同時也能與友人暢談學問,共賞美景。

然而,友人卻麵露難色,眼中閃過一絲恐懼與擔憂,以夜有鬼物為由,婉拒了他的請求。王德安先生聽後,微微一愣,隨即微微一笑,他並沒有被友人的話所嚇倒,反而心中的好奇心被進一步激發。他沉思片刻,舉目四望,仿佛在回憶著往昔的經曆,隨後緩緩開口,講述了他所經曆的一件趣事。

“江南有一位名叫岑生的書生,生性豪爽,喜好遊曆四方。一日,他在旅途中借宿於滄州張蝶莊家。張家的客房布置典雅,牆上掛著一幅高大威武的鍾馗像,那鍾馗像栩栩如生,仿佛真人一般,令人心生敬畏。畫像前擺放著一座精致的自鳴鍾,滴答滴答的聲音在寂靜的房間裏回蕩。岑生初到此處,與主人相談甚歡,幾杯美酒下肚,便覺困意襲來,匆匆洗漱後便上床就寢。

夜半時分,岑生在一陣口渴中醒來。此時,月光如水,透過窗戶灑在屋內,亮如白晝。他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忽然聽到一陣機輪格格的響聲。在這寂靜的深夜裏,那聲音顯得格外清晰,讓他心中不禁詫異萬分。他轉頭望去,恍惚間看到了牆上那高大的鍾馗像。在月光的映照下,鍾馗像的輪廓顯得格外詭異,岑生的酒意瞬間全無,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恐懼。他誤以為是奇鬼現身,慌亂之中,順手拿起案台上的端硯,朝著鍾馗像奮力仰擊過去。隻聽一聲砰然巨響,端硯擊中畫像,墨汁四濺,鍾馗像頓時變得墨瀋淋漓,而岑生自己也因用力過猛,摔倒在地。那巨大的聲響震動了門窗,驚醒了屋內的僮仆。僮仆們紛紛排闥而入,隻見屋內一片狼藉,岑生則躺在地上,頭麵俱黑,狼狽不堪。而那畫前的鍾及玉瓶磁鼎,已在混亂中碎裂一地。”

眾人聽聞此事,皆捧腹大笑。王德安先生講完故事後,笑著說道:“然則動雲見鬼,皆人自膽怯耳。鬼究在何處耶?”他的話音剛落,牆隅忽應聲曰:“鬼即在此,夜當拜謁,幸勿以硯見擊。”那聲音陰森恐怖,仿佛從九幽地獄傳來。王德安先生頓時臉色一變,他深知此地不宜久留,當下默然不語,起身竟出。

後來,王德安先生曾將此事舉以告門人曰:“鬼無白晝對語理,此必狐也。吾德恐不足勝妖,是以避之。”他一生秉持無鬼之論,認為世間許多所謂的靈異之事,不過是人們的錯覺或別有用心之人的編造。然而,這次的經曆卻讓他心中也泛起了一絲疑惑,在這看似平靜的世界裏,是否真的存在著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神秘力量呢? 這一絲疑惑,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他嚴謹而理性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久久難以消散,也讓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了一絲微妙的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