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令人驚掉下巴的事情發生了。隻見東西廊竟各有一繡鸞快步走出,她們的身形模樣與衣著毫無差異,就像是從同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般。甚至連右襟反折的衣角、左袖半卷的樣子都一模一樣,仿佛是時光的倒影在這庭院中重疊。繡鸞大驚失色,臉色瞬間變得煞白,她的雙腿發軟,幾欲跌倒在地。她驚恐地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著那兩個“自己”,心髒在胸腔中瘋狂地跳動,仿佛要蹦出嗓子眼。再看時,隻見其中一個繡鸞的身影漸漸變得模糊,最終消失不見,僅存其一。繡鸞顫抖著聲音問道,那是從西廊而來的繡鸞。她又強忍著恐懼,問可曾見到東廊之人,得到的回答卻是未見。此乃七月間發生的奇異之事,自那夜之後,繡鸞便像是被什麼陰影籠罩,整日鬱鬱寡歡。到了十一月,她便悄然離世了。或許正如人們所猜測的那般,大概是其福祿將盡,所以鬼魅才敢現形,以這等奇異之事作為她生命終結的序曲。
滄州插花廟中,有一位尼姑,姓董。那一日,正值觀音大士誕辰,寺廟裏香煙繚繞,鍾磬之聲不絕於耳。董尼在廟中忙碌了許久,精心準備著各種供品,她的臉上帶著虔誠與敬畏,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敬意。當她將供品即將準備完畢之時,長時間的勞累讓她忽然覺得些許疲倦,仿佛全身的力氣都被抽幹了一般。她緩緩地倚著幾案,打算暫作休憩,以恢複些許體力。
恍惚之間,她的意識漸漸模糊,進入了一個奇異的夢境。在夢中,她看到了觀音大士那慈悲的麵容,大士的聲音在她的耳邊輕輕響起:“爾不獻供,我亦不忍饑;爾即獻供,我亦不加飽。寺門外有四五流民乞食不得,困餓將死,爾停供品以飯食予他們,功德勝供我十倍。”那聲音如同洪鍾大呂,在她的心中回蕩,充滿了無盡的慈悲與教誨。
董尼猛然從夢中驚醒,她的眼神中還殘留著一絲夢境中的震撼與感悟。她毫不猶豫地起身,快步走向寺廟大門,推開門一看,果如夢中所言,寺門外正蜷縮著四五名流民,他們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眼神中滿是饑餓與絕望。董尼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悲憫之情,她趕忙將原本準備獻給觀音大士的供品拿了出來,分發給那些流民。流民們感激涕零,紛紛跪地叩謝。自此之後,每年供品獻畢,董尼皆會施與乞丐,她總是一臉平靜地說道:“此乃菩薩之意。”她的心中,已然將觀音大士的教誨深深地銘刻,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慈悲與善良。
先太夫人曾給我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滄州有一位轎夫,名叫田某,他為人憨厚老實,心地善良,家中雖不富裕,但一家人的生活也算平靜祥和。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他的母親突然身患臌脹之症,那病症來勢洶洶,如惡魔般侵蝕著老人的身體,生命垂危。田某心急如焚,四處打聽治病的良方。聽聞景和鎮有一醫有奇藥,或許能挽救母親的生命。雖景和鎮相距百餘裏,且路途艱辛,但田某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救母親。
在一個黎明時分,天邊剛剛泛起一絲魚肚白,田某便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求醫之路。他一路狂奔,腳下的道路揚起陣陣塵土,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他卻渾然不覺。他的心中隻有母親那病弱的身影,那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泉。傍晚時分,他終於狂奔而歸,此時的他,已是氣息奄奄,疲憊不堪,但他的手中緊緊握著那包珍貴的藥。
然當晚,衛河因暴雨而暴漲,河水洶湧澎湃,滔滔不絕,舟船皆不敢輕易渡河。田某望著那渾濁的河水,心中充滿了絕望,他的母親還在家中苦苦等待著這救命之藥,而他卻被這河水阻攔,無法前行。他忍不住仰天長號,那哭聲中充滿了無助與悲痛,淚如泉湧,順著他那滿是汗水與塵土的臉頰滑落。眾人圍在河邊,雖憐憫他的遭遇,卻也無可奈何,麵對這滔滔洪水,誰也不敢輕易冒險。
就在田某感到絕望之時,忽然有一舟子挺身而出。那舟子目光堅定,他解開纜繩,高聲呼喊道:“苟有神理,此人不溺,來來,吾渡爾。”說罷,他奮然鼓楫,小舟如離弦之箭,在那洶湧的白浪中橫衝直撞。田某緊緊地抓住船舷,心中默默祈禱。刹那間,小舟竟已抵東岸。觀者皆被這一幕所震撼,紛紛合掌誦佛號,讚歎舟子的英勇與無畏。先姚安公聽聞此事後,不禁歎道:“此舟子信道之篤,過於儒者。”在這世間,信念的力量往往能創造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跡,無論是對神佛的信仰,還是對人性善良與正義的堅守,都能在關鍵時刻閃耀出璀璨的光芒,照亮這充滿未知與挑戰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