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嚴肅的老僧微微皺眉,說道:“師兄,你對這等下根之人說此上等之法,他心中毫無定力,如何能做到空心?這就如同隻告知病人病症,卻不給他開具藥方一般,毫無用處。”
說罷,他轉頭看向書生,語重心長地說道:“你且聽好,你心中的邪念糾結纏繞,猶如雜草在心中生根。你當如此思惟:這孌童死後,他的身體會漸漸僵冷,那曾經柔軟溫暖的身軀,會變得如冰塊一般寒冷堅硬。隨後,他的身體會開始洪脹,原本纖細的四肢,會變得腫脹不堪,皮膚也會被撐得發亮。接著,便是那令人作嘔的臭穢之氣散發出來,彌漫在四周。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身體會腐潰,血肉模糊,屍蟲在其中蠕動,髒腑也會碎裂,那場景,慘不忍睹。他的麵目也會逐漸變貌,不再是你記憶中的那般俊美,而是變得扭曲猙獰,顏色也會變得灰暗可怕,最終變相如羅刹一般。如此思惟,恐怖之念便會在你心中生起。”
書生聽聞,不禁打了個寒顫,臉上露出一絲恐懼之色。
老僧繼續說道:“你再思惟,若這孌童還在,他會日長一日。曾經那嬌弱可愛的模樣,會漸漸變得壯偉,不再有那迷人的媚態。他的臉上會漸漸長出胡須,先是淡淡的一層,而後變得濃密如戟。他的麵色也會變得蒼黧,不再白皙紅潤。頭發會慢慢斑白,兩鬢如雪,最終頭童齒豁,彎腰駝背,老態龍鍾。他還會時常勞嗽,涕淚涎沫不斷,渾身汙穢不堪,令人厭棄。這樣思惟,厭棄之念便會油然而生。”
書生的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腦海中努力想象著那副畫麵。
老僧又道:“你還要思惟,這孌童先你而死,所以你心中思念於他。但倘若你先他而死,他那般姣好的容貌,定會有人覬覦。或有人以利餌相誘,或有人以權勢相脅,他未必能守貞如寡女。一旦他被人引去,與他人共赴枕席,你可曾想過,他曾經對你所說的種種婬語,所展現的種種婬態,都會回向於那人,任其盡情娛樂。而你們從前的種種昵愛,就如同那浮雲一般,散滅殆盡,不留一絲痕跡。如此思惟,憤恚之念便會在你心中湧起。”
書生的臉色變得陰沉,雙手不自覺地緊握成拳。
“最後,你再思惟,若這孌童還在,或許會恃寵而跋扈。他可能會因一點小事便與你大發脾氣,甚至反麵詬誶。又或許,你財力不足,無法滿足他的所求,他便會頓生異心,對你形色索漠。再或者,他見了富貴之人,便棄你他往,日後與你相遇,如同陌路人一般。這般思惟,怨恨之念自會充滿心間。”
書生靜靜地站在那裏,心中猶如翻江倒海一般。這老僧的一番話,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進他的心中,將他心中對孌童的那份純粹的情感,切割得支離破碎。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各種複雜的情緒,有恐懼、有厭棄、有憤恚、有怨恨,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迷茫與掙紮。
老僧看著書生的表情,微微點頭,說道:“當這些念頭在你心中起伏生滅,你的心便再無餘閑。心無餘閑之處,那一切愛根欲根便無處容著。如此,一切魔障不祛自退。”
書生在寺廟中住了下來,每日按照老僧的教導,反複思惟。起初,那孌童的身影依舊時常出現,或在他誦經之時,或在他漫步於寺廟小徑之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身影出現的頻率漸漸減少。有時,書生數日才能見到一次,且那身影變得愈發模糊。又過了幾日,那幻影竟徹底消失不見。
書生的心中,漸漸恢複了一絲平靜。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那些曾經如潮水般洶湧的情感,如今已漸漸退去。他的眼神中,不再是無盡的痛苦與迷茫,而是多了幾分清明與堅定。
終於,書生的病漸漸好了起來。他心懷感激,想要去拜訪那兩位老僧,向他們致謝。然而,當他在寺廟中四處尋找時,卻發現寺中並無這兩位僧人。
書生心中滿是疑惑,向寺中的其他僧人打聽。一位僧人雙手合十,說道:“阿彌陀佛,此乃機緣巧合。這兩位或許是古佛現化,來點化施主。又或許是十方常住,雲遊至此,與施主萍水相逢,如今緣分已盡,便飛錫他往了。”
書生聽了,心中恍然大悟,對著那寺廟的佛像深深拜倒。他知道,這一場經曆,是他人生中的一場磨難,亦是一次重生。他帶著一顆曆經洗禮的心,緩緩走出寺廟,走向那未知的未來。那曾經的愛恨情仇,都已化作心中的一抹痕跡,雖深刻,卻不再能左右他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