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長河中,有一位名為宋德方的真人,他以其非凡的經曆和卓越的貢獻,在道教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德方,字廣道,籍貫為萊州掖城。其家族先世便因積善而聞名鄉裏。在他出生的那個夜晚,奇異的景象降臨。裏人目睹他家祥光照徹夜空,而這一天,正是大定癸卯歲八月一日。這般祥瑞之兆,讓當時的人們都深感詫異,仿佛預示著這個新生兒的與眾不同。當他剛剛能夠開口說話時,就展現出了對讀書的熱愛,全然不像其他孩童那般熱衷於嬉戲玩耍。他聰慧過人,記憶力超強,那些有見識的人都認為這是他前世的習性所帶來的天賦。在他年僅十二歲時,便向母親提出了一個深邃的問題:“人有死,可得免乎?”母親或許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所觸動,便告知他:“汝問神仙劉真人去。”彼時,長生劉宗師正在武官闡揚道教教義,宋德方聽聞後,次日便徑直前往。長生劉宗師見到他的第一眼,就被其骨格清秀、談吐不凡所吸引,於是將他留在身邊侍奉。在日常的灑掃應對之中,劉宗師針對他內心的困惑與求知欲,將正法傳授於他,猶如在他心中點燃了一盞智慧的明燈,開啟了他的求道之旅。
宋德方得到劉宗師的指授後,日夜精進,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勤奮地充養自身的道學素養,片刻未曾停歇。後來,他在玉陽處得以度化,正式列入道士籍。待到長生劉宗師仙逝後,他便前往棲霞追隨長春宗師。在棲霞的日子裏,他對儒經道典,諸如《易》《老》《中庸》《大學》《莊》《列》等書,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常常沉浸其中。而對於詩、書、子、史等其他書籍,他也廣泛涉獵,博采眾長。他深入探究其中窮理盡性的學問,通過不斷地涵泳踐履,默默地領悟其中的精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道學的理解日益深刻,達到了光明洞達的境界,其思想與道學的真諦時刻相契合,他在道學上日新月異的進益,已然無法被遮掩。
庚辰春正月,大元太祖聖武皇帝派遣近侍劉仲祿前往東海之濱邀請長春宗師。在挑選可與長春宗師一同侍行的一十八人中,宋德方赫然在列。他們這一去一回曆經三載,最終回到燕地,居住在長春宮。當時,追隨長春宗師的眾人都忙於各種事務,辛勤勞作,唯有宋德方泰然自若,以琴書來愉悅自己的身心。有人在長春宗師麵前對此有所議論,長春宗師卻反駁道:“汝等勿呶呶,斯人已後扶宗翊教之事業,汝等皆不可及。”長春宗師也曾私下對宋德方說:“汝緣當在西南。”宋德方因之提及道經多有泯滅,應當進行恢複之事,長春宗師回應道:“茲事體甚大,我則不暇兼,冥冥中自有主之者,他日爾當任之。”並授予他披雲子的道號。當長春宗師羽化登仙後,清和宗師繼承掌管教務之事,令宋德方提點教門。宋德方在其位上,一舉一動皆公正無私且遵循規製,無論是教內還是教外的道士,都對他心悅誠服。
癸巳年,大丞相胡天祿當時在河東行台任職,邀請宋德方主持醮事。甲午年,他遊曆太原西山,偶然間發現了古昊天觀的舊址。此地有二石洞,洞內的道像依然莊嚴肅穆地存在著,而壁間還留存有“宋童”二字。宋德方見此,決定對其進行修葺。這一修便是三年,經過他的精心打造,殿閣巍峨聳立,金碧輝煌,宛如鼇頭突出,成為一方勝境,仿若人間仙境。丁酉年,他又主持平陽醮事,在玄都觀中,他回想起長春宗師昔日在堂下閑暇之時所說的話:“藏經大事,我則不暇,他日汝其任之”以及“汝緣當在西南”。他暗自思忖:“吾師長春君憑借神化天運之力,擁有前知之妙,凡是之前所言,後來無不一一應驗。他說我緣在西南的話,我已然踐行,為何獨獨對於藏經之事有所疑慮呢?”於是,他與門下講師通真子秦誌安等人謀劃刊刻道經並使之廣泛流傳的計劃。丞相胡公聽聞此事後,欣然讚許,慷慨地拿出白金千兩作為創始資金,並將此事交付給通真子,讓其在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最終,這件大事圓滿完成,未曾有絲毫延誤。翰林學士李冶所作的碑文,詳細地記錄了從倡始到完成的全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宋德方補完亡缺、搜羅遺逸的艱辛曆程,他的足跡遍布海內數萬裏之地。若是換做他人來承擔此任,縱然不被繁雜事務困擾,恐怕也會因辛勞而心生厭倦。而宋德方在完成此事後,猶有餘力,在萊州神山開辟九陽洞,並建立宮觀。從燕地到秦晉之地,他建立的宮觀多達四十餘區。辛醜春正月,他前往終南參加重陽祖師的會葬儀式。癸卯年,他自甘棠來到永樂鎮,拜謁純陽祠。見其荒蕪狹隘,他便召集道眾前來住持。後來掌教真常李君奏請朝廷命令,對其進行大規模興建,而宋德方實則是此事的開創者。甲辰春,他來到終南祖庭,應皇子闊端大王的醮事之請。醮事結束後,按例被賜予“玄都至道真人”號。此時,藏經這一盛事已然大功告成,他便閑居於雪堂,每日與年高德劭的宿德們相聚,暢談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