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徐誌摩眼裏隻有愛情,隻有他心中的維納斯,一切都可以放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過眼雲煙,他隻想擁有自己的所愛,天長地久。他提出了離婚,這在那個年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尤其是麵對張幼儀這樣賢良淑德的女人,家人的反對是徐誌摩最大的阻力。張幼儀告訴他懷孕的消息,可是詩人竟然讓她打掉孩子,她絕望了。徐誌摩沒有對她進行任何安排,自己離家出走了,剩下了孤苦無依痛苦的張幼儀。
最終,他們還是分開了,徐誌摩做了離婚第一人。誌摩的父親震怒了,這個倔強的老人至死沒有原諒兒子,他和兒子脫離了父子關係,還把自己家裏的家政大權交給了張幼儀。當時離開波士頓的張幼儀的確曾經想過死,可是後來她放棄了,去了遙遠的國度,離開徐誌摩的張幼儀獨立了、成熟了,最後走向了成功。
林徽因聰慧的言論,讓徐誌摩有了好老師遇到好學生的感慨,他們逐漸有了屬於他們兩個人的言語和密語,心也越來越近。誌摩是一個需要愛情喂養的男人,他渴望愛情,需要浪漫,詩人的這段插曲,徽因知道得非常詳細。
她喜歡那一封封熱情洋溢的信,喜歡誌摩那執著的眼神,喜歡他的高談闊論。可是她更怕、更擔心。那種怕意也許就在徐誌摩逼著張幼儀簽字離婚的那一刹那油然而生,她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想起自己媽媽所過的日子,想起那冰冷而又充滿硝煙的童年。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了徐誌摩的愛情,自己也會活在夢魘中,會讓張幼儀一生都痛苦不堪,同時也會讓一個孩子永遠活在痛苦和壓抑中,也許自己的未來也不可預知。
林徽因是一個理智與浪漫兼具的女人,浪漫的時候比誰都浪漫,清醒的時候又比誰都清醒,多年以後她在寫給別人的信中說:“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也是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
不是她不愛徐誌摩,隻是她明白,她和徐誌摩注定沒有完美的結局,在最美麗的時候轉身,留下的是永恒的美麗。就像戲劇,人們對悲劇的銘記遠遠超過喜劇。
她愛徐誌摩,可是不敢放棄很多東西的愛情也許不該被稱為愛情,也許這就是很多人後來評述的朋友式的愛情。她很聰明,知道自己喜歡詩人的浪漫不羈,喜歡他的風流倜儻,喜歡他對自己的一往情深,可是,這樣的愛情會長久嗎?理智如她,一定知道詩人之愛多為空中樓閣的浪漫,偶被吸引,卻絕不沉迷。這種讓人著迷的愛會不會像曇花一樣終究成為過眼雲煙呢?
又或許徽因是善良的,她離開他是不忍心傷害,不忍心傷害那個善良的女人。那個女人侍奉公婆,平凡生養,麵對徐誌摩的背叛無怨無悔。對於這個從沒見過麵的女人,她沒有敵意,因為他們愛上的是同一個人,徽因和徐誌摩沒有走到一起,比那些夫妻互相束縛、怨言頗深要好得多。
徽因和誌摩的愛情始於康橋,也結束於煙雨蒙蒙的倫敦。她有著紮根於大地的智慧,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林徽因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悲劇在她身上重演,她想要的是那種家庭的溫馨、愛的溫暖。她需要那種寧靜而快樂的生活,那才是生活的全部。
一轉身就是永遠。
永遠到底有多遠,一天、一年、十年,還是一個世紀?徽因轉身了,是因為她知道必須放棄。很多人隻看到了詩人的淚眼婆娑和傷心,卻沒看到林徽因離去時沒有向詩人告別的那種驚慌失措和無奈,她用自己的弱小心靈去慢慢調試,悵然心痛不是隻屬於徐誌摩一個人。
永遠很遠,一轉身就是一輩子,他們再相逢,已經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