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最後的故事(5)(3 / 3)

溫家寶總理在出席錢學森追悼會之後,直接從八寶山乘車前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11月6日上午9時許,溫家寶總理乘坐的專機從北京飛往埃及。

隨同溫家寶總理出訪的中國新聞社記者張朔,寫下當時專機上的見聞:

以往經曆告訴記者,專機飛穩後總理就會來記者艙看望記者。很快,溫總理出現在記者麵前。他像往常一樣,與每個記者親切握手,見到熟悉的麵孔,都能叫出名字。但這次總理沒在記者席坐下來,而是把我們請到他在前艙的臨時“辦公室”。

溫總理神情凝重地說:“這兩天,我的心情特別不好。”

現場頓時安靜下來。

“我今天早上去了八寶山給錢老(錢學森)送別,然後直接趕來機場的。”

溫總理說:“我是第一時間得知錢老去世消息的。錢老是我的老師,我們是忘年交。我非常懷念他。這些天,我一直在翻閱往日與他的通信和寫的日記。”

溫總理動情地回憶起與錢老長談如何建設中國的生態文明,探討能否開發地球深處能源等問題。在錢學森晚年,教育則是他們最主要的話題。溫總理動情地說:“今年8月,盡管錢老說話已很不清楚,由於我們交往時間久了,他的每一句話我都能聽懂,我還給他當‘翻譯’……”

錢學森的追悼會沒有悼詞,但是就在追悼會舉行的那天,新華社發表了相當於悼詞的長達六千字的《錢學森同誌生平》。《錢學森同誌生平》稱讚錢學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同誌生平》用十一個“第一”概括了錢學森對於中國航天和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

——1956年,參與籌備組建中國導彈航空科學研究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受命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兼任院長。

——1956年,設立空氣動力研究室,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研究機構。

——1960年2月,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牧液體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協助聶榮臻成功組織了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發射試驗。

——1964年6月,作為發射場最高技術負責人,同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一起組織指揮了中國第一枚改進後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飛行試驗。

——1966年10月,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協助聶榮臻組織實施了中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

——1970年4月,牽頭組織實施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

——1971年3月,組織完成“實踐一號”衛星發射試資驗,首次獲得中國空間環境探測數據,為中國研製應用衛資星、通信衛星積累了經驗。

——1972年至1976年,領導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

——1972年至1976年,指揮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洲際導彈第一次全程飛行、潛艇水下發射導彈和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任務。

在結束這本《錢學森傳》的時候,我不由得記起他出自肺腑的話:

“我本人隻是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我本人隻是恰逢其時,做了該做的工作,僅此而巳。”

“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後對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種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