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主陽盛陰虛之病。洩痢失血久咳者忌之。
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曰:脈大則病進。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微
微
微陰
微脈:極細而耎。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戴氏
《素問》謂之小。又曰:氣血微則脈微。
體狀相類詩
微脈輕微潎潎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伸景曰:脈潎潎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繭絲細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詩
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
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脈訣》雲:“崩中日久肝陰竭,漏下多時骨髓枯。”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緊
緊
緊陽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箄線。丹溪。
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
《脈訣》言。寥寥入尺來。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體狀詩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
見弦實
主病詩
緊為諸痛主於寒,喘欬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須發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尺緊痛居其腹。況乃疾在其腹。
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緩
緩
緩陰
緩脈:去來小駛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和。如微風輕颭柳梢。滑伯仁。
緩脈在卦為坤。在時為四季。在人為脾。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無有偏勝者。平脈也。若非其時。即為有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為胃氣。故杜光庭雲: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賢推定五般土。陽土須知不遇陰。陰土遇陰當細數。詳《玉函經》。
體狀詩
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裏求神氣,隻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
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脈訣》言: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諸病。出自杜撰。與緩無關。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弦
弦
弦陽中陰
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巢氏。狀若箏弦。《脈訣》。從中直過。挺然指下。刊誤。
弦脈在卦為震。在時為春,在人為肝。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徇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緊而數勁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耎。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
《脈訣》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皆非弦象。今削之。
體狀詩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王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
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又見長脈
主病詩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虐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症瘕察左關,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弦為木盛之病。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虐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
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1
《瀕湖脈學》— 革
革
革陰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博。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時珍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辯。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
又按《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湧泉。出而不反也。王貺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體狀主病詩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
見芤、牢。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動
動
動陽
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
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安常曰:關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
《脈訣》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殊非動脈。詹氏言:其形鼓動如鉤如毛者。尤謬。
體狀詩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主病詩
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洩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伏
伏
伏陰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
《脈訣》言: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
體狀詩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
見沉脈。
主病詩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畜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裏莫因循。
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
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鬱。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複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薑附。及灸關元。脈乃複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
《脈訣》言:徐徐發汗潔。古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皆非也。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弱
弱
弱陰
弱脈:極耎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
弱乃濡之沉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
《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體狀詩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
見濡脈。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弱主氣虛之病。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雲: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散
散
散陰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裏。《經脈》。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
戴同父曰: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平脈也。心脈耎散怔忡,肺脈耎散。汗出。肝脈耎散溢飲。脾脈耎散胻腫。病脈也。腎脈耎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柳氏曰: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體狀詩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
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耎散,右關耎散胻胕腫,散居兩尺魂應斷。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1
《瀕湖脈學》— 結
結
結陰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複來。《脈經》。
《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有: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曆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
體狀詩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
見代脈。
主病詩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結主陰盛之病。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浮結外有痛積。伏結內有積聚。點屏幕顯示工具欄
1\/2
《瀕湖脈學》— 代
代
代陰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髒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朦之氣衰,而他髒之氣代至也。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若無病贏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隻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複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辯。
體狀詩
動中而止不能還,複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
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三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也。
主病詩
代脈元因髒氣衰,腹疼洩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脈經》曰:代脈散者死。主洩及便膿血。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髒絕,四年之後多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