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天官書(3 / 3)

其食,食所不利;複生,生所利;而食益盡,為主位。以其直及日所宿,加以日時,用命其國也。

月行中道,安寧和平。陰間,多水,陰事。外北三尺,陰星。北三尺,太陰,大水,兵。陽間,驕恣。陽星,多暴獄。太陽,大旱喪也。角、天門,十月為四月,十一月為五月,十二月為六月,水發,近三尺,遠五尺。犯四輔,輔臣誅。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

月蝕歲星,其宿地,饑若亡。熒惑也亂,填星也下犯上,太白也強國以戰敗,辰星也女亂。蝕大角,主命者惡之;心,則為內賊亂也;列星,其宿地憂。

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複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複始。故月蝕,常也;日蝕,為不臧也。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占。丙、丁,江、淮、海岱也。戊、己,中州、河、濟也。庚、辛,華山以西。壬、癸,恒山以北。日蝕,國君;月蝕,將相當之。

國皇星,大而赤,狀類南極。所出,其下起兵,兵強;其衝不利。

昭明星,大而白,無角,乍上乍下。所出國,起兵,多變。

五殘星,出正東東方之野。其星狀類辰星,去地可六丈。

大賊星,出正南南方之野。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有光。

司危星,出正西西方之野。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類太白。

獄漢星,出正北北方之野。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察之中青。此四野星所出,出非其方,其下有兵,衝不利。

四填星,所出四隅,去地可四丈。

地維鹹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所見,下有亂;亂者亡,有德者昌。

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所燭者,城邑亂。

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命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

星者,金之散氣,其本曰火。星眾,國吉;少則凶。

漢者,亦金之散氣,其本曰水。漢,星多,多水,少則旱,其大經也。

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其所往者,兵發其下。

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墮及,望之如火光炎炎衝天。其下圜如數頃田處,上兌者則有黃色,千裏破軍殺將。

格澤星者,如炎火之狀。黃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兌。其見也,不種而獲;不有土功,必有大害。

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旬始,出於北鬥旁,狀如雄雞。其怒,青黑,象伏鱉。

枉矢,類大流星,蛇行而倉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長庚,如一匹布著天。此星見,兵起。

星墜至地,則石也。河、濟之間,時有墜星。

天精而見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凡望雲氣,仰而望之,三四百裏;平望,在桑榆上,千餘二千裏;登高而望之,下屬地者三千裏。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自華以南,氣下黑上赤。嵩高、三河之郊,氣正赤。恒山之北,氣下黑上青。勃、碣、海、岱之間,氣皆黑。江、淮之間,氣皆白。

徒氣白。土功氣黃。車氣乍高乍下,往往而聚。騎氣卑而布。卒氣摶。前卑而後高者,疾;前方而後高者,兌;後兌而卑者,卻。其氣平者其行徐。前高而後卑者,不止而反。氣相遇者,卑勝高,兌勝方。氣來卑而循車通者,不過三四日,去之五六裏見。氣來高七八尺者,不過五六日,去之十餘裏見。氣來高丈餘二丈者,不過三四十日,去之五六十裏見。

稍雲精白者,其將悍,其士怯。其大根而前絕遠者,當戰。青白,其前低者,戰勝;其前赤而仰者,戰不勝。陣雲如立垣。杼雲類杼。軸雲摶兩端兌。杓雲如繩者,居前亙天,其半半天。其蛪【蛪:同“霓”。】者類闕旗故。鉤雲句曲。諸此雲見,以五色合占。而澤摶密,其見動人,乃有占;兵必起,合鬥其直。

王朔所候,決於日旁。日旁雲氣,人主象。皆如其形以占。

故北夷之氣如群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蜄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故候息耗者,入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產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

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喜氣也。若霧非霧,衣冠而不濡,見則其域被甲而趨。

夫雷電、蝦虹、辟曆、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故候者無不司之。

天開縣物,地動坼絕。山崩及徙,川塞谿垘;水澹地長,澤竭見象。城郭門閭,閨臬槁枯;宮廟邸第,人民所次。謠俗車服,觀民飲食。五穀草木,觀其所屬。倉府廄庫,四通之路。六畜禽獸,所產去就;魚鱉鳥鼠,觀其所處。鬼哭若呼,其人逢俉。化言,誠然。

凡候歲美惡,謹候歲始。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

而漢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為,小雨,趣兵;北方,為中歲;東北,為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故八風各與其衝對,課多者為勝。多勝少,久勝亟,疾勝徐。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昳至餔,為黍;餔至下餔,為菽;下餔至日入,為麻。欲終日有雲,有風,有日。日當其時者,深而多實;無雲有風日,當其時,淺而多實;有雲風,無日,當其時,深而少實;有日,無雲,不風,當其時者稼有敗。如食頃,小敗;熟五鬥米頃,大敗。則風複起,有雲,其稼複起。各以其時用雲色占種所宜。其雨雪若寒,歲惡。

是日光明,聽都邑人民之聲。聲宮,則歲善,吉;商,則有兵;征,旱;羽,水;角,歲惡。

或從正月旦比數雨。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極;過之,不占。數至十二日,日直其月,占水旱。為其環域千裏內占,則為天下候,竟正月。月所離列宿,日、風、雲,占其國。然必察太歲所在。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此其大經也。

正月上甲,風從東方,宜蠶;風從西方,若旦黃雲,惡。

冬至短極,縣土炭,炭動,鹿解角,蘭根出,泉水躍,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歲星所在,五穀逢昌。其對為衝,歲乃有殃。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嚐不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幽厲以往,尚矣。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禨祥不法。是以孔子論六經,紀異而說不書。至天道命,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鹹;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眛;趙,尹皋;魏,石申。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於今者。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代興,更為主命。自是之後,眾暴寡,大並小。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強伯。田氏篡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禨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米鹽。

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於狼、弧。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於虛、危。宋、鄭之疆,候在歲星,占於房、心。晉之疆,亦候在辰星,占於參、罰。

及秦並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為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星;占於街南,畢主之。其西北則胡、貉、月氏諸衣旃裘引弓之民,為陰;陰則月、太白、辰星;占於街北,昴主之。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是以秦、晉好用兵,複占太白,太白主中國;而胡、貉數侵掠,獨占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經也。此更為客主人。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諸侯更強,時災異記,無可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