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蒙卦(2 / 3)

“再三瀆,瀆則不掛,瀆蒙也”,深刻地批判了對啟蒙教育的褻瀆行為。這種褻瀆不僅是對施教者的不尊重,更是對蒙昧者自身成長機會的浪費與破壞。它警示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始終保持敬畏之心,珍視每一次學習與教導的機會,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知識與智慧的傳承。

“蒙以養正,聖功也”,此句將蒙卦在啟蒙教育中培養純正之德的重要性提升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在蒙昧之時,若能注重蓄養純正的品德與價值觀,便如同奠定了一座宏偉建築的堅實基石,為日後成就聖人般的功業奠定了基礎。這充分體現了古人對啟蒙教育中品德培養的高度重視,認為品德教育應貫穿於教育的始終,是教育的核心與靈魂所在。一個人在蒙昧之初所接受的品德熏陶與培養,將對其一生的行為舉止、價值取向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甚至決定其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人類有卓越貢獻的偉大人物。

《象傳》中所說的“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則以生動形象的比喻為我們展現了蒙卦的另一種啟示。山下湧出的泉水,清澈而靈動,雖初始弱小,但卻蘊含著無窮的生機與力量。它象征著蒙昧中的人或事物,雖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但卻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與可能性。君子應效法這山下出泉的精神,以果敢堅毅的行動,衝破蒙昧的束縛,同時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與培育。在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既要有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的決心與勇氣,又要時刻保持內心的純淨與道德的堅守,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道義的標準。隻有這樣,才能在啟蒙與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實現從蒙昧到智慧、從平凡到卓越的轉變。

蒙卦的爻辭則從不同的爻位角度,進一步闡述了在蒙昧與啟蒙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情境與應對策略。

初六爻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初六爻處於蒙卦之初,象征著啟蒙教育的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猶如麵對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需要采取適當的方法來啟發蒙稚。“利用刑人”並非是指使用刑罰來對待蒙昧者,而是強調樹立典型、確立規範的重要性。通過樹立正麵與反麵的典型案例,讓蒙昧者明白什麼是可為,什麼是不可為,從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與價值觀。這就如同為其戴上了一副無形的“桎梏”,使其在規則的約束與引導下,逐步走向正確的啟蒙之路。然而,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急於求成,盲目冒進,“以往吝”,則會導致遺憾與不利的結果。這是因為在啟蒙初期,蒙昧者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有限,過於急切地推進教育進程,可能會使其無法理解與消化所學內容,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從而阻礙啟蒙教育的順利開展。因此,初六爻辭告誡我們,在啟蒙教育的開端,應注重循序漸進,通過恰當的引導與規範,為蒙昧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九二爻辭“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九二爻以陽剛之質處於下卦之中,象征著一位有能力、有胸懷的施教者。“包蒙,吉”表示這位施教者能夠以寬廣包容的心態去接納、教導眾多的蒙昧者,這種包容並非是無原則的溺愛,而是在堅守教育原則與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滿足不同蒙昧者的學習需求。就如同一個大家庭中的家長,能夠包容子女們的無知與過錯,耐心地引導他們成長。“納婦吉,子克家”則進一步比喻這種包容與教導的結果是吉祥美好的。如同迎娶了賢良的妻子,家庭和睦幸福;又如同子女們能夠擔當起家庭的責任,茁壯成長。這一爻辭啟示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施教者應具備包容與博愛的胸懷,尊重每一個受教者的個性差異,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與潛力,以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引導他們走向成熟與獨立。

六三爻辭“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六三爻以陰柔之質處於不當位之態,其爻辭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種在蒙昧與成長過程中應避免的不良現象。“勿用取女”並非單純地討論婚姻嫁娶之事,而是以女子見財忘義、失身失節的行為,警示人們在追求知識與成長的道路上,不應被外在的誘惑所迷惑,失去自我的操守與原則。在啟蒙教育中,這一爻辭提醒受教者要保持內心的純淨與堅定,不被虛榮、功利等不良因素所左右。若在學習過程中,僅僅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不擇手段,放棄了對真理與道德的追求,那麼最終將一無所獲,陷入困境。它也告誡施教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受教者的品德修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其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堅守自我,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