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錯誤不停地狡辯會養成說謊的習慣(1 / 1)

說謊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一經形成,就相當頑固,不易改正,而且說謊在現實生活中又相當“流行”,造成了一種很不好的社會風氣,因此,矯正孩子說謊至關重要。

從前有一位賢明而受人愛戴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國王隻有一個女兒,她已到了結婚的年齡。於是他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一個女婿,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

國王選婿的標準很獨特,給小夥子們每人發一些花種子,宣布如果誰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那麼誰就成為他的女婿。

小夥子們領回種子後,開始了精心的培育,從早到晚,澆水、施肥、鬆土,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運者。

有個叫雄日的青年,也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種。但是,十天過去了,半個月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花盆裏的種子連芽都沒冒出來,別說開花了。

苦惱的雄日去請教母親,母親建議他把土換一換,但依然無效,母子倆束手無策。

國王決定的觀花日子到了。無數個穿著整齊的小夥子們湧上街頭,他們各自捧著盛開鮮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著緩緩巡視的國王。國王環視著爭奇鬥妍的花朵與漂亮的小夥子們,但他並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高興。

忽然,國王看見了端著空花盆的雄日。他無精打采地站在那裏,眼角還有淚花,國王把他叫到跟前,問他:“你為什麼端著空花盆呢?”

雄日抽泣著,他把自己如何精心種植,但花種怎麼也不發芽的經過說了一遍。還說,他想這是報應,因為他曾在別人的花園中偷過一個蘋果吃。沒想到國王的臉上卻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並且高聲說:“孩子,我找的就是你!”

“為什麼是這樣?”大家不解地問國王。

國王說:“我發下的種子全部是煮過的,根本就不可能發芽開花。”

捧著鮮花的小夥子們都低下了頭,他們全部都另播下了種子。

孩子的謊言的確讓父母和老師傷透心神卻又備感迷惑。因為我們總是把“不能說謊,要做誠實的孩子”作為一種基本道德來教育孩子,盡管“狼來了”的故事早已為孩子們所熟知,但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隻要我們稍作留心,就不難發現孩子說謊往往有著不同的動機,因而要區別對待。

第一,深入探究孩子說謊的原因,並且有針對性地加強懲罰。假如孩子是害怕你生氣,你就需要解釋你的怒氣其實來自失望與受到傷害,因為你相信你與他之間存在某種信任感,可以包容他偶然的犯錯誤。你應該要求他坦言是否做了錯事,你也向他坦言他應該接受相應的懲罰。這樣,你就不會太失望,因為你不喜歡他再用說謊去錯上加錯。

第二,假如在證據確鑿時,他仍堅持不承認撒謊,你應該平靜地問他為什麼這麼做。換言之,你強調的重點不在於要他坦白承認說謊,而在於討論當事實已經擺在眼前時,他為什麼還要堅持否認。這時,父母要盡量控製自己的怒氣,否則隻會讓他更難以麵對真相。可以試著問他一個問題:“如果真相大白,你想你會怎麼樣?”

再次,假如孩子決定不再撒謊,並告訴你實情,―定要記住稱讚他,但也不要忘記懲罰。你可以說:“我很高興你告訴我了,我相信你是可以信任的。你如果不說實話,我會罰你兩天不準騎自行車。但現在,你隻需要為那個錯誤承擔一定的責任,我就把懲罰減少一天。”

第四,你要試著誠實地評價。身為父母,你是否無法接受壞消息呢?你是否有強烈並且令人畏懼的情緒反應呢?如果是,那麼是你自己給孩子提供了撒謊的基礎。說謊並不是悲劇,不過這種行為表示孩子有所隱瞞。他不是害怕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害怕你。不管哪種情況,如果孩子知道你會適當地處理不當行為,並且考慮他的需要,那麼說謊的情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英國著名教育理論家洛克曾說:“說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裏很盛行,要使兒童不看到、不聽到別人說謊是很困難的。孩子經常看到、聽到別人說謊,又怎麼會不學呢?”為此,我們父母和老師應以身作則,切不可為了達到某種暫時的目的而欺騙孩子,對孩子說謊。遇事應對孩子說真話,耐心地講清道理。此外,對孩子許下的諾言要兌現,做到言而有信。萬一忘記或無法兌現時也應該向孩子道歉並說明原因,這樣對改正孩子的說謊也是有利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