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找到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式和手段(1 / 3)

1.遊戲的過程,學習的過程

有厭學情緒的孩子,通常會把學習當做一件苦差事,甚至當成一種懲罰。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就隻能使用正確的方法,誘導出他們學習的興趣。

如何誘導呢?就是舍棄強製的做法,根據情況,順著孩子的脾氣慢慢疏導,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專家認為,父母引導孩子將學習遊戲化,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9歲的本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可就是對學習毫無興趣,曠課、逃學都是家常便飯,打不聽,罵不靈,父母、老師拿他毫無辦法。有一天,本獨自一個人在院子裏玩耍,他從雜物箱中翻出了兩小塊磁鐵,他將其中一塊放在地上,一塊握在手裏,地上的那塊磁鐵一會兒被手中的磁鐵推著走,一會兒又緊緊吸在一起。這時父親走了過來:“本,你知道磁鐵的奇妙之處嗎?”“有什麼不知道的,”本撇了撇嘴,“我用正麵對著那塊,那塊磁鐵就會被推著走,我把手中的磁鐵轉過來,它們就又會吸在一起!”爸爸笑了:“你呀,還沒弄明白呢!磁鐵分為正極和負極,而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利用這個道理還可以發電呢!”“真的嗎?”本驚喜地問,“那我的這塊是正極還是負極?為什麼正極和負極就要吸在一起?”爸爸耐心地給本講了一下午,並陪他做了很多試驗。當本知道這都是物理學中的知識後,興奮地告訴爸爸自己以後要做個物理學家。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遊戲,這是一種很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大有好處。那麼,怎樣才能把學習遊戲化呢?

(1)玩一些開發智力的猜謎遊戲

父母可以試著把孩子要掌握的知識編排到遊戲中去,比如說遊戲填空、成語接龍等等。或者把知識編進謎語,讓孩子猜,猜對了給予獎勵,等等。在考試之前,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猜一猜“明天考試會出什麼題呢”?孩子為了能夠猜中,很可能就會擴大複習範圍,提高複習的效率。從孩子的心理來講,如果這次體會到樂趣,以後就會主動去猜題。孩子們漸漸地就會萌發好勝心,取得的效果也就更加明顯。而且,討論有沒有猜中的過程,其實也起到了複習功課的作用。簡單的猜謎遊戲,卻能夠引導孩子走上愛學習的道路。

(2)老遊戲有新用

有很多人對於漢字和詩詞的記憶都是得益於小時候玩的漢字卡片,甚至於成年之後,仍然能夠聽到上句,脫口而出下句。

如果隻是背誦漢字、詩歌,當然不會留下如此深刻持久的印象。因為得益於遊戲,才會很自然地刻在頭腦中。

對於那些不喜歡背漢字的孩子,就可以把讀音和筆畫寫下來,做成漢字卡片。另外,用撲克牌玩“24點”等計算遊戲,也是在學習算術。

(3)在找錯遊戲中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在家長會上經常有父母提到自己家的孩子不讀書、不看報,令人擔憂。然而,這些不讀書、不看報的孩子也對報紙上的找錯遊戲很感興趣。這種找錯遊戲不僅登載在成人雜誌上,在那些麵向兒童的報紙、雜誌上也幾乎毫無例外地登載著。這就證明,不僅大人們喜歡這種找錯遊戲,孩子們也很歡迎。而且,令人吃驚的是大人們需要一天才能解答的問題,孩子們時常當場就能找到答案。這大概是因為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所以特別熱衷於這種找錯遊戲。

父母不應錯過這個利用孩子好奇心的好機會。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做習題集的時候,可以故意把答案說錯幾處。當發現這些錯誤的時候,孩子一定都很興奮。如果孩子能夠帶著這種找錯的熱情把一本習題集從頭到尾反複閱讀的話,就會想做更多的習題集。

(4)拚圖遊戲寓教於樂

瑞士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索利先生把世界地圖做成拚圖遊戲,把這種方法當做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第一步。孩子對拚圖遊戲天生有一種好奇,即使那些從來不看地圖的孩子聽說是拚圖遊戲,也都聚精會神地把打散的地圖拚湊起來。那種情景無論是誰看到都會感到很驚訝。孩子們都喜歡遊戲,特別是拚圖遊戲在世界範圍內都大受歡迎,經久不衰。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嵌繪”就屬於這類拚圖遊戲。可見這種拚圖遊戲從古至今都是受歡迎的。

比如說,讓一個對地理毫無興趣的孩子來做本國地圖的拚圖遊戲。雖然他對本國地圖本身是不感興趣的,但是他卻會被遊戲吸引。而且,孩子們都是完美主義者,即使有一塊拚圖沒有拚裝上去也會不高興。當他完成整個拚圖的時候,本國地圖的全貌一定已經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中了。

(5)利用新穎的文具增加學習的樂趣

要想把遊戲的因素引入到學習當中,當然要考慮到道具的問題。學習的道具是文具,遊戲的道具是玩具。要想把學習變成遊戲,就要選擇玩具化的文具,或者文具化的玩具。現在市麵上已經有很多類似的文具出售。比如,動物形狀的帶香味的橡皮、可以發聲的圖畫書、結構複雜的文具盒、昆蟲形狀的訂書機等各種各樣的文具,數不勝數。這些生動有趣的文具,多少都會對孩子們的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

(6)讓孩子跟自己玩個競爭遊戲

孩子總是爭強好勝的,在做題的時候,讓孩子把自己當對手,父母為他記錄一下半個小時做了多少道題,再讓他不斷挑戰自己的紀錄,如果挑戰成功的話就給孩子一些獎勵。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熱情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習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在學習中添加遊戲的因素,可以改變學習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父母們一定要多點耐心才行。

2.如何幫孩子走出“成績怪圈”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厭學是因為成績差。成績差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壓力,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智商,擔心父母責罵自己,這會使他們越來越討厭學習,並且產生不安感。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來“硬”的是沒有用的,越罵反而會越糟糕。寬慰和鼓勵孩子,才能帶孩子走出低穀,讓他們忘記學習的煩惱。有個孩子平時學習很努力,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完成作業,但是考試時,同桌很輕易地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才考了全班第十九名。

回家後,他困惑地問他的母親:“媽媽,我是不是個笨孩子啊?我覺得我和同桌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總比他落後?”

媽媽明白,兒子的同桌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她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孩子的問題。

又一次考試後,孩子考了第十六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回家後,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媽媽覺得很苦惱,因為她不想說一些話來應付孩子,比如,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你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因為她知道,像兒子這樣頭腦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卻一直在默默努力的孩子,平時活得已經夠辛苦的了。然而這個孩子卻一天天消沉起來,他在學習時總是心不在焉,老師甚至反映說,孩子曾幾次逃課。眼看孩子的厭學傾向越來越明顯,當媽媽的決心為兒子的問題找一個完美的答案。

周末,媽媽帶著兒子一起去看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解決了兒子的煩惱。

母親和兒子坐在沙灘上,海邊落滿了爭食的水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水鳥總是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母親告訴兒子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卻是這些笨拙的海鷗。

同樣,真正能夠取得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天資聰穎的孩子;而一直努力不斷的孩子,即使天資不好,也一定能獲得成功。

現在這個孩子再也不為自己不如同桌而討厭學習,也再沒有人追問他小學時成績排第幾名,因為他已經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生活中,很多成績差的孩子並不是不努力的孩子,因此不要看到孩子成績糟糕,就對孩子橫加指責。這樣做不但對提高孩子成績毫無助益,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在家長的指責聲中,孩子就會認為“我是個笨蛋,怎樣也不會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的”。於是他們就會陷入成績怪圈:越考越差,越差越討厭學習。

在這裏,我們總結出幾個用“誘導計”幫助成績差的孩子告別厭學情緒的方法,生活中家長們不妨試一下:

(1)用小小的成功幫孩子建立信心明明讀小學二年級,他不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反應速度不夠快,數學就是他最差的科目。別的小朋友可以輕鬆回答的問題,明明總要想上半天,因此明明越來越討厭數學,在家裏一讓他做題他就說頭痛。這讓明明的父母也很煩惱,後來,爸爸想出了個主意:他找了幾道簡單的四則運算,從單位回來後告訴明明,這是二年級數學競賽的題目,想讓明明做做看。明明皺著眉頭拿起筆,意外的是,20分鍾後自己竟成功地做出了六道題。爸爸高興極了,他大聲地告訴明明:“你太棒了!簡直是個天才,你怎麼說不喜歡數學呢!看這幾道題解得多好啊!”“真的嗎?”明明激動得小臉發紅,他第一次覺得數學其實是很可愛的。明明的爸爸靈活地運用“誘導計”,激發出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心理學家認為經常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讓因成績較差而厭學的孩子做,並及時給予褒獎、讚美,那麼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容易建立,厭學的情緒必定也會得到改變。

(2)鼓勵孩子重新振作精神天天垂著頭回到家裏,這一次又考砸了,看來一頓責罵是免不了了。媽媽接過試卷一看正要發火,來做客的舅舅卻勸住了媽媽。舅舅看了看試卷後,溫和地幫天天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告訴他題目正確的解法,還鼓勵天天說:“天天,考場是最公平的,隻要你多用功,它就會給你回報!我家天天這麼聰明,隻要肯努力,進入你們班前三名肯定沒問題呀!怎麼樣,努力給舅舅看看好不好?”天天開心極了,鄭重地點了點頭,那年期末考試,天天果然考了個第二名。成績差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鼓勵。父母應適時地幫助孩子從失敗和挫折中總結教訓,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這樣才能使孩子重建信心,振作精神。

(3)給孩子找個榜樣琳琳是個可愛的小女孩,愛唱歌、愛跳舞,可就是討厭學習,老是這樣怎麼行呢?父母為此很發愁,後來她的父母通過與老師溝通,最終想了個辦法:把她和班上的學習班長小西調到了同桌位置上。這下好了,琳琳這回可有時間向她請教學習技巧了。好在小西也是個熱心腸,很樂於當這個小老師。慢慢地,琳琳對學習感覺也不再那麼恐懼了,原來學習也這麼有趣。終於,一次考試,琳琳考了個史無前例的第五名。琳琳在看到成績時禁不住抱著小西歡呼起來:“我終於考進前五名了。”從此,琳琳和小西也由兩個本無交往的同學變成了無話不談、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多鼓勵孩子和成績優秀的同學交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良好的方法和思路,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會受其影響,改變厭學的態度。如果這個同學碰巧是孩子喜歡的人,那就更好了,這樣將對他的影響更大。

厭學的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強製自己學習,這樣做隻會使他們對學習厭煩,充滿敵意,對提高學習成績也不會有任何幫助。因此聰明的父母要掌握孩子的心理,運用恰當的手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一點點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家長、老師都應該明白,誘導、鼓勵的力量遠遠大於批評和指責。在你要發火時不妨忍一忍,換一種方式看,也許你會給孩子和你自己一個驚喜。

3.講故事,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他們讓孩子多說話,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與孩子說話注意遣詞造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他們給孩子講各種各樣的道理,以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當然這些做法都沒錯,但是他們常常忽略了一種最簡單且有效的教育方法:故事熏陶法。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斯特娜夫人認為,講故事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在女兒維尼夫雷特還不會說話時,斯特娜夫人就給她講希臘、羅馬、北歐各國的神話。等女兒會說話以後,母女倆就表演這些神話。她還向女兒講述聖經故事,有的還用戲劇的形式演出。這樣女兒不但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理解了許多雕刻作品的內容。

為了使女兒牢記神話和聖經中的故事,斯特娜夫人常把有關的內容編在紙牌上。在教各國曆史時,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

斯特娜夫人通過這種方法,使女兒的記憶力得到了鍛煉,想象力受到了啟發,並且大大擴展了原有的知識麵。那麼,為什麼“故事熏陶計”會有如此奇妙的作用呢?

(1)講故事能擴大孩子的知識麵,開啟孩子的智慧,豐富孩子的語彙。孩子是這個世界的生客,為了讓孩子知道世界,最好的媒介當然就是講故事。講故事不僅能使兒童擴大知識麵,同時也擴大了詞彙量。如: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柏林哈雷大學教授、德國人卡爾·威特,他的父親是一個牧師,當小威特稍能聽懂說話時,他的父親老威特就天天給他講故事。這樣教育的結果,使小威特到3歲時就輕鬆地記住了三千多個詞彙。

(2)講故事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們在頭腦中利用原有的形象創造出新形象的一種能力。想象既可以依據別人的描述進行,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大膽地組合創造一個全新的形象。教育的實踐證明:講故事、看圖畫、參觀、旅遊、散步、收看必要的電視節目等都是豐富孩子知識經驗的有效方式。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應從各方麵開闊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從為孩子想象力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出發,多給孩子講故事,以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

(3)講故事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一直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變化,正是在這些情感的激發的過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故事中的人物,通過家長講述出來以後,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就在孩子的頭腦中烙下深刻的印記。那些人物形象感染了孩子,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摹仿、效法故事中的人物的行為。因此,要教育孩子,根本不必給他們講一些幹巴巴的道理,隻要你能用故事感染孩子,那麼你就成功了。

為了充分運用“故事熏陶計”教育孩子,家長在講故事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故事要有選擇,內容要積極向上。故事的內容要積極、健康,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多給孩子講古今中外名人立德、明理、勤儉、好學、力行、成才、自立、擇友、有信、尊老、愛幼等方麵的故事,切忌講那些恐怖、低俗、消沉墮落的故事。另外所講的故事要有趣味性,還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進行選擇。

(2)在講述過程中要富有表情、富有變化。講故事時要形象生動、繪聲繪色,語調要抑揚頓挫。總之,要善於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興趣。

(3)家長給孩子講完故事後,盡量要求孩子複述故事。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講故事時,要指導孩子編故事、續故事,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多給孩子講故事外,還可以引導孩子仿照故事的寫法,把他周圍所熟悉的東西編成故事,也可以讓他們為某個故事續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尾。這樣做可以鍛煉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就曾受益於這種方法。他曾回憶說,他小的時候,母親每天晚上給他講一個故事,但故事隻講一半,留下後半部分讓歌德去想,如果第二天能把故事後半部分講出來,媽媽就再給他講一個故事。歌德為了第二天能夠聽到新故事,必須展開想象把故事接述下去。久而久之,歌德的想象力得到迅速發展,達到很高的水平,為他日後進行詩歌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故事具有趣味性的特點,為孩子喜聞樂道,利用講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是一種既聰明又有效的教育方法。當然,隻有家長長期堅持,這種方法才會發揮作用。

4.在潛移默化中幫孩子塑造完美人格

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把這種觀點應用到兒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先要嚴謹自律,通過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這樣父母根本不必向孩子說教,孩子自然就品行優良了。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年紀大了,身體極其虛弱,生活難以自理。於是,就搬去與兒子、兒媳及5歲的小孫子同住。由於中風留下的後遺症,老人的手經常不由自主地顫抖,步履蹣跚。

剛開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兒子兒媳就發現上了年紀的老父親搖晃著的手與衰弱的目力使他無法順利進餐。比方說,米飯會經常從父親拿著的湯匙中抖落下來;當他握著杯子時,牛奶會潑到桌布上。兒子兒媳終於忍不住了,開始對老人白眼相加,有一天,兒子甚至因為老人弄翻飯碗而嗬斥老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