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讓要從小培養,形成習慣(1 / 1)

所謂文明禮讓,是人們合乎社會規則而且化為習慣的行動及做法,它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文明,二是禮貌,三是忍讓。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習慣一旦形成,用不著記憶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發生作用。”因此,父母隻要讓孩子養成文明禮讓的好習慣,這些習慣就會在孩子身上發揮作用,孩子也很容易成為一個有教養、懂禮貌的人。

德裏克和同學們一起到約翰家做客,臨走時大家都忙著拿書包、穿鞋子,隻有德裏克留在了最後,他把自己坐過的椅子認真擺好,把弄亂的東西放回原處。這一瞬間的細小行為被約翰的父母看在眼裏,很受感動。約翰的母親讚賞道:“這反映了一個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說明這個孩子很有教養。”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文明禮讓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些父母認識片麵,對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讓習慣不夠重視,還有一些父母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讓沒關係,隻要學習好、有本事就行了。其實隻要留心一下周圍的人物、注意一下大眾傳媒就會發現,那些事業有成的人都是有文明禮讓的好習慣的人。

現代社會的確尊重個人的選擇,個人活動的自由度大了,然而對人的文明禮讓要求也更高了,因為文明禮讓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因此父母必須教育孩子懂禮貌,而禮貌又是通過動作與語言的運用來表現的,如果隻讓孩子知道“應該”尊敬別人、對人有禮貌,而不懂得“如何做”才能體現禮貌,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培養孩子養成文明禮讓的好習慣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具體來說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讓孩子從小注意個人禮儀。

個人禮儀包括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幾個方麵,從儀容儀表上來說,主要是要求孩子整潔幹淨,臉、脖頸、手都應洗得幹幹淨淨;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有狐臭要搽藥品或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不能當著客人的麵嚼口香糖;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

從談吐方麵來說,要讓孩子做到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不能沉默無言,也不能一個人喋喋不休;要認真傾聽對方講話,交談時忌諱東張西望,翻看其他東西;多人交談時不可隻跟一人談話而冷落其他的人。

從儀態舉止上來說,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麵對孩子提出要求。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鬆,行如風,坐如鍾,臥如弓”,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型,忌諱無精打采、探脖、聳肩、塌腰;正式場合不能叉腰或雙手交叉;坐姿要端正,挺直而不僵硬,不能半躺半坐,兩腿間距與肩同寬,不能叉開,雙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體;走路時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麵帶微笑;忌諱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動作習慣。

(2)要幫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禮貌常識。

這包括兩方麵的內容,語言和行為。文明禮貌語言要求不說粗俗的話,日常用語包括“您好”、“早上好”、“見到您非常高興”、“歡迎光臨”、“晚安”、“再見”、“歡迎再來”、“對不起”、“沒關係”、“謝謝”、“請”等。文明禮貌行為包括交往行為和環境行為兩種。交往行為包括見麵或分手時打招呼、握手,與人交談時眼神、體態和表情要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環境行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如愛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果皮;遵守交通規則;購物時按順序;觀看演出和比賽時不起哄騷擾,做文明觀眾;乘車時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及師長讓路讓座,不爭不搶座位;愛護公共設施、文物古跡等。

(3)幫助孩子確立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

文明禮貌習慣看起來是一種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它與人的內心修養,與人是否具有足夠的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每一個正常人都有自尊心,但要想實現真正的自尊,須先尊重他人。文明禮貌習慣實際上是人滿足自尊心的一種重要手段。很難想象,一個喪失了自尊心的人會具有文明禮貌習慣。

(4)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一個總的原則是以正麵引導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日常行為習慣方麵尤其如此,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還應與學校和社會教育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力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