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逆反心理引入正途(1 / 1)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往往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讓他東,他偏西;叫他打狗,他罵雞”。而一些好孩子也變得不聽話起來,讓父母頭疼不已。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應該認識到,如果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與逆反行為聽之任之,很可能會使孩子形成病態人格,但如果對其粗暴製止或強行壓製,就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將他們推向另一個極端。父母隻有耐心疏導,才能解開孩子心中的“疙瘩”,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李楠今年14歲,從小就很聰明,也很聽爸媽的話,可近來變化較大,凡事總愛與父母頂嘴,自作主張,有時還偏要同父母“對著幹”。例如,小學畢業後,父母為李楠選擇了就近的一所重點中學作為報考誌願,而李楠偏挑選了一所離家較遠的中學。她不是喜歡路遠,而是有意與父母鬧別扭。李楠有鼻炎,父母配來滴鼻藥水,她卻有意把瓶摔了;父母問考試成績,她故意說不及格;父母平時工作忙,找機會想跟李楠聊聊,她卻把父母拒之門外……父母十分焦急,不明白李楠為什麼突然這麼不聽話,父母不知該如何是好。

生活中,很多父母抱怨,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煩惱就越來越多了,總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父母的話,越難管教,“半大小子,氣死老子”。為了糾正孩子的逆反,父母們想盡了辦法,最初是忍讓,然後是哄勸,接著就是打罵,等這些辦法都沒用時,一些父母就灰心、放棄了。

陸偉是個15歲的孩子,是家中的獨生子,是父母頭痛的根源。據媽媽說陸偉在上中學以前原本是個不錯的孩子,學習不錯,是體育委員,老師還說陸偉腦瓜靈,是大學的苗子。可現在——現在整個兒就是一個小混混兒:頭發染得五顏六色,抽煙,逃課,甚至還交了一個女朋友,父母痛心極了,就算是青春叛逆期吧,可自己也沒少管孩子,怎麼越管倒越糟了?後來陸偉的媽媽帶著陸偉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陸偉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上中學後,我就覺得很煩躁,看什麼都不順眼!偏偏爸媽還把我管得更嚴了,處處限製我,我又不是小孩了,有些事情我討厭他們管我。可他們卻罵我學壞了,不讓我交女朋友,不讓我和不三不四的人來往,讓我好好學習……我才不聽他們的呢!他們讓我怎麼幹,我偏反著來。”說到這裏,陸偉甚至得意地笑了笑,“好了,現在我變成壞孩子了,讓他們再管我,再罵我!”

美國20世紀60年代嬉皮運動的口號之一是:“如果吃藥違法,我們早就吃了。”這句口號反映出了逆反期孩子的一種典型心態:和一切正統的東西對著幹!而這一時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粗暴的壓製,他們甚至會為了反抗父母的壓製,故意走上邪路,就像上個故事中的陸偉一樣。

那麼怎麼辦呢?教育學家認為,與其“堵”,不如“疏”,隻有運用疏導法才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總是伴隨著一定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因此先要“疏流”,然後才能“改道”。首先,主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或改善原有的不和諧關係,以贏得孩子的信任。真誠、尊重是與孩子交談和溝通的前提。其次,學會傾聽,用同理心去考慮孩子麵對的問題。這個時候並不需要對孩子的情緒進行邏輯分析,也不需要侃侃而談教育大道理。鼓勵和引導孩子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改變認知偏差的前提。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感受,不僅有利於孩子敞開心扉,緩解情緒壓力,而且有利於盡快找到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下麵就是運用疏導法時幾個關鍵的方法和技巧:

(1)平和地探討,切忌粗暴

當父母麵對反抗、叛逆的孩子時,方式應該是循序漸進,目標應該是:竭盡所能地使用更為溫暖、平和,以及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以自己的彈性去應對孩子的缺乏彈性。

(2)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中,父母不僅要認真地聽,而且要會聽。認真地聽是指拋開教導模式,把主動權讓給孩子,引導孩子自己說。會聽是指父母要善於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冷靜地思考,把握問題的症結。

(3)現身說法拉近距離

父母可以在孩子跟前承認自己也曾有過偏執、怨恨或古怪的言行,有意識地自我表露,這樣可以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時,父母可以適當地透露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體驗。這樣有助於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線,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放下架子,平等溝通

許多時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許多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父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父母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對孩子的逆反,既不可過度壓抑,又不可放任不管,隻有抓住孩子逆反的根源,耐心疏導,循循善誘,才能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