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自己去生活(1 / 1)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在父母的翅膀下生活,也不可能一輩子拄著拐杖行走,他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走向社會,走向獨立自主的生活。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為孩子提供的不應該是囊中的美食、身上的衣服、溫暖的房間,而是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應付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能力——學會自己去生活,這是“開啟世界之門的鑰匙”。

戴維·布瑞納的家庭過去很貧困,但是在他中學畢業的時候,他收到了一份令他難忘的禮物:

“在我中學畢業的時候,我的許多同學都得到了新衣服,甚至有些富家子弟得到了新轎車。但當我跑回家,問父親我能得到什麼禮物的時候,父親從上衣口袋裏拿出一枚硬幣輕輕放在我的手上,對我說:‘別人送給你的任何東西都是有限的,隻有你自己才能賺下一個無限的世界。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分類廣告欄,自己找個工作,到這個世界去闖一闖。它現在已經屬於你了。’

“我曾經一直以為這是父親同我開的一個天大的玩笑,幾年後我去部隊服役,當我坐在散兵坑道裏認真回憶我的家庭和我的生活的時候,才意識到父親給了我怎樣一件珍貴的禮物。我的那些朋友得到的隻不過是衣服或者新車,但是父親給予我的卻是整個世界,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這個故事,我們送給孩子的禮物應該是有助於他開啟世界之門的鑰匙,而非囊中的食物。”

父母能替代孩子一時,卻無法替代一世,早日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腳走路是正確的選擇。孩子生活在一個被賦予一切的時代,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深沉、高尚、科學、藝術,對孩子真正的愛要藏起一半。合格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教會他們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滿足、嬌慣或溺愛、放縱,這樣才能給予他們一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才是真正地愛他們。

也許,約翰森夫婦教育兒子塞拉斯的方法能夠為諸多父母們提供一些借鑒內容:約翰森夫婦從來不管兒子的作業,也從不看著他學習。在塞拉斯上學之前,約翰森夫婦就開始給他灌輸這樣一種觀念——學習隻是自己的事,將來有沒有出息也是自己的事。約翰森夫婦把責任還給了塞拉斯自己,同時也把自由還給了他自己。塞拉斯的作業基本上都是在學校裏完成的,如果在學校沒有完成,他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約翰森夫婦要求塞拉斯每晚八點半之前睡覺,有一次他貪玩忘了做作業,到睡覺時才想起來,約翰森太太卻告訴他:“作業沒完成是你自己的事,隻有等著明天挨老師批評吧,現在是睡覺時間,你一定要上床去睡覺。”從那以後,塞拉斯再也沒有耽誤過學業。

教導孩子自己做主、自理、自律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履行這一責任時,“無為而治”不愧是一種好方法。正是由於約翰森夫婦平時不管孩子,實行“無為而治”,才使得孩子有了許多自由,也使孩子產生了許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沒有家庭作業的時候,塞拉斯會一邊查字典一邊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和其他一些有趣的故事。有時父母問他為什麼愛讀這些書,他就說因為同學們都愛聽他講故事。塞拉斯還愛畫漫畫,他把父母、親人、老師、同學都畫到他的畫裏,說這樣很好玩。

為了培養孩子自己生活的能力,父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努力。

首先,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他自己動手的習慣。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所以父母要轉變觀念,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自立、自主的精神,孩子的生活起居,能放手的就不要包辦。

其次,提出的要求應該與實際情況相符。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時候,要按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如果要求過高、難度過大,會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自卑心理;要求過低又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事實上伴隨著孩子生理的發展,他們的肢體活動能力增強,相應的自主性也開始發展,獨立性逐漸增強,這時是父母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適當時期。父母要堅持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讓他們自己完成。

憐子之心人人都有,但是愛憐不能缺乏理智,不能愛得太盲目,不能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無條件地滿足,更不能剝奪孩子獨立生活的權利。剛剛學步的孩子麵對著陌生的世界會感到束手無策,但初生牛犢不畏虎,他們有勇氣去嚐試,盡管他們的嚐試很少成功。麵對孩子的失敗,父母不要冷言冷語,這樣會使孩子失去信心。明智的父母會及時鼓勵孩子,讓他們在失敗中成長起來,並最終走向獨立生活之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