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留出一塊自由自在的私人空間(1 / 1)

當今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格外的小心”,每走一步路都得緊緊跟著,擔心他走錯了路,交錯了朋友。可謂“嗬護有加”,不給孩子留一點“呼吸”的空間,把他們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僅要知道他在做什麼,還想了解他在想什麼。他們為了孩子,可謂煞費苦心!殊不知,這樣反而會害了孩子。應該給他們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讓他們的心靈在快樂的天空裏飛翔。

有這樣一個故事:

曾有個獵人,一天上山打獵的時候無意間撿了幾隻剛出生不久的小老虎,於是就把它們帶回家精心的喂養。小老虎漸漸地長大了,它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不愁吃,不愁喝,很是自在幸福。當然,它們都被關在籠子裏,獵人給它們設計的籠子舒適而又溫暖。盡管剛開始的時候,它們還很向往大自然的生活,但是,過的時間長了,也就樂不思蜀了。漸漸地,獵人放鬆了警惕。沒想到,一不小心,一隻小老虎從籠子裏跑了出去,獵人到處尋找也沒有找到。其他幾隻還在安全的籠子裏享受著獵人的細心照料。

不幸的是,有一天,那個獵人外出打獵後再也沒有回來,習慣了被喂養與保護的小老虎們最後被活活地餓死了。而那隻當年跑出去的小老虎呢?現已變成了一隻大老虎。它獨自在野外,餓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傷,它學會了用舌頭舔傷口;遇到敵人,它知道怎樣保護自己。正是這種獨立的、不依靠他人的習慣,使它在大自然的環境裏順利地活了下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成長過程也同樣是一個不斷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能由我們的父母包辦代替,必須是每個人自己從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腳踏實地地走過來。

當今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之急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有的希望孩子成為全才,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特長班,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在孩子中,有很多同學都埋怨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父母安排的特長班太多,以至於連屬於孩子自己的生活空間都不給孩子。老師與父母為了孩子能把學習成績提高上去,不惜占用孩子的休息時間,給孩子“補課”。每到周末,孩子好不容易想放鬆一下,找好朋友一起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昨天父母都已把我們的“任務”給布置好了,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怎麼才能讓父母明白孩子也是有隱私的,要適當地給孩子留一些空間,給孩子一些自由呢?

老師與父母都急切地盼望孩子成才,早點兒有出息。可是誰都渴望成為英雄豪傑、偉人巨匠,但真正成為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的,僅占少數。“人比人,氣死人”,或許我們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我們卻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我”。

首先,每天給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時間。父母安排孩子做這做那,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意誌與想法,幾乎成了一個機器人,在父母的緊張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於越來越懶散、麻木與消極。

其次,學習時間與玩樂時間要分開。父母往往無限地給孩子加壓,使孩子沒有玩的時間,這樣做不僅使孩子對所學的科目厭煩,而且容易使孩子養成磨蹭的壞習慣。孩子沒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隻好采取迂回的辦法,以爭取可玩的時間。

最後,不能讓自由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任何一個人都需要自由,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創新,就不可能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發展。但是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製約的。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確實,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或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那一個!因此,希望我們的父母與老師能給我們一些自由的空間,在快樂的生活環境中長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